自诩为“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的董金狮被抓了。6月29日,公安部通报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食药案件情况,提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其中的“董某某”指的正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7月1日《新京报》) 董金狮有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超过50个头衔,发表过观点也涵盖发泡餐具、方便面等多个领域。据调查,所谓“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其实是一个类似全国牙防组的组织,连基本的注册都没有。 有人在反思,为什么这些年来舆论一直关注董金狮?换一个角度讲,如果董金狮发表的观点如其头衔一样全假不真,又怎么可能“行骗天下”?在食品安全倍受重视的今天,当董金狮发表的观点有真有假时,也就具有了极大的欺骗性。更进一步讲,如果针对一些不实观点,有权威人士、真正专家站出来以正视听,像董金狮这样的伪专家,怎么可能还有市场? 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在监督体系中,既包括主管部门的监督,也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而在社会公众监督中,专家学者因其专业性,本应是重要一员。可我们看到,不仅监管部门的监督有所不足,专家学者的监督也不太让人满意。从理论上讲,专家学者对于市场问题有着更清晰的发现、更独到的观点,因身份的独立性,更应该不吐不快。然而现实中,有心人不妨回忆一下,这些年来,相对于庞大的专家基数,有多少专家对市场问题“零容忍”,又有多少专家像“啄木鸟”一样挺身而出? 为什么董金狮会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大帽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瞄准了社会的痛点,加之他的一些观点并非完全信口胡诌,有着真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这样的角色,本应由真专家承担的。可我们不仅没有看到真专家“怒发冲冠”,相反看到不少专家明哲保身,甚至“为五斗米”折腰。大音稀少,杂音纷陈,真专家“缩头”,自然有伪专家“冒头”。从这一意义上说,董金狮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在于真专家甘当“鸵鸟”为他提供了机会,不幸在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瞭望者存在。承担这一角色使命,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真正的专家,不仅有一肚子学问,而且应有淋漓的士气,不阿权、不阿富、不阿世,面对不公不平不苛全、不乡愿、不犬儒。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既埋头做事,又抬头看天,为推进社会进步和市场健康,承担应有的责任,成为真正的“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且让董金狮这样的伪专家无处藏身。 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