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人报国 笔报作刀

———抗战时期上海滩小报奇人冯梦云

  冯梦云

  今年4月,宁波作家王静的新作《千年望族慈城冯家——— 一个宁波氏族的田野调查》首发,将一个名门望族在千年发展中的细枝末节娓娓道来。在书的最后,王静说,这是“一部没写完的书”,因为在书出版后,还不断有冯氏后人来电或来人再叙口述史。78岁的冯一中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父亲冯梦云,是近代慈城冯氏亦商亦文、多业并举的代表人物。

  冯梦云,字恭茂,上海小报界的重量级人物。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他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大晶报》《太阳报》。1933年,冯梦云与陈蝶衣、毛子佩一起发起首届“电影皇后”评选,引发空前关注,门票收入全部用来购买飞机支援抗日。1937年10月,冯梦云联合上海10家小报发行《战时日报》,全面宣传抗日。

  1942年11月25日,为抗日积极奔走的冯梦云在上海南京路被捕。入狱418天后,43岁的冯梦云以“抗日宣传分子”之名遭日寇枪杀。

  记者 林旻

  忠孝家风,千载代传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抗日爱国报人冯梦云的意义显而易见。这也为我的《千年望族慈城冯家》续上了一笔,这一笔的继续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显现慈城冯家的家族文化,一是丰富了海上宁波人的人物长廊。”王静曾在书中提到不少冯家子孙的忠义轶事,《四明谈助》等宁波地方史料均有记载,明末清初的冯元飏、冯元飚、冯元飂兄弟,在浙东抗清斗争中,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被称为“冯家三龙”;明末清军南下,南京、杭州等地失陷,他们的族侄冯京第参加浙东抗清义军,后被俘,慷慨就义,其部下保留冯的一只手臂,与王翊之首、董志宁之尸合葬,世称“三忠墓”。“冯梦云是慈城冯家的子孙,其祖先于明朝万历年间迁至慈溪县河姆弯里头(今属余姚河姆村)定居。古有冯京第,现有冯梦云,他们皆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座家族忠义的丰碑,展示了千年望族‘代有达人’的特性以及‘一门忠孝,千载标名’的家族文化。”王静介绍说。

  1901年8月15日,冯梦云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其父冯仁鑫育有子女6人,冯梦云是家中长子。13岁那年,母亲叶氏因病去世,冯梦云勉强读完三年私塾之后,通过乡亲的引荐,孤身前往上海谋生。他先在一家五金店里做了三年学徒,后来又去了印刷所学习印刷,赚来的钱省吃俭用之余悉数寄回家,给弟妹补贴家用。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小报蓬勃发展。冯梦云身在工厂,平日里却坚持读书看报,热爱写作。工作间隙频频向各小报投稿,如《晶报》《金刚钻报》《上海滩》《小日报》等,成为上海小报界著名撰稿人之一。在投稿过程中,性格开朗的冯梦云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毛子佩。脾气火爆的冯梦云和性情温和的毛子佩志趣相投,成为了挚交。

  进入报界后,冯梦云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好转。“1925年,祖父病逝,在老家的二叔冯恭平也去了上海,在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到一家洋行做小职员。二叔勤奋好学,手脚勤快,很受老板赏识,不久便得到提拔。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虹口百老汇一带小有名气,后来自己办起了一家余祥洋行。”冯一中说。

  创办《大晶报》,闻名上海报界

  从1928年5月21日到1936年7月19日,《大晶报》共计发行了1996期。这是冯梦云新闻事业中最漫长的一段,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办《大晶报》的十年,父亲的人生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最初给小报投稿时,他和大家一样以写风花雪月的文章居多,很受民众欢迎。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重心和关注点就转移到了时事新闻上。”冯一中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了冯梦云早期发表文章的报纸,逐一复印了下来。

  在《大晶报》创刊前,上海已有《晶报》和《小日报》,所以在创刊号上,冯梦云就发表郑重声明,区别于市面上早已发行的《晶报》。特约撰稿人有毛子佩、舒舍予(老舍)、周瘦鹃、袁寒云等,他自己也常常化名“冯大少爷”“玲珑”等撰写文章,宗旨是针砭时弊,抨击腐败现象,专载大报所不敢载的内容。

  《大晶报》最初为三日刊,四开上、下两版,上版全刊广告,下版又分一、二两个版面,一版侧重政治时事新闻,二版侧重文艺杂谈。首期发行1.4万份销售一空,后加印了6000份,当时售价为20文/份。

  1929年12月,上海小报公会成立,推选胡瑾飞、冯梦云、施济群3人为筹备委员,会址暂附设于宁波路金刚钻报馆。当时上海滩印刷小报都在虹口海宁路锡舍公所隔壁的中外印刷所,为了减轻《大晶报》的负担,冯梦云在友人的帮助下,于1930年初成立了大晶印刷公司。

  由于《大晶报》敢想敢说,深得读者喜爱,创刊一周年时发行已分布全国54处。从1931年元旦起,一版内容转为时事形势报导与分析;1932年起改为日报,到了当年4月,上版的广告部分也全部改为时事新闻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