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皇后”选举发起人与胡蝶合影,后排左起:冯梦云、陈蝶衣、毛子佩。 |
|
冯梦云狱中书信 |
|
冯梦云的儿子冯一中展示父亲的亲笔书信。记者 崔引 摄 |
发起“电影皇后”评选,支援航空抗日 1931年,冯梦云遭遇了一次重创,二弟冯恭平病逝。冯一中介绍说:“父亲和二叔从小感情深厚,他16岁离开家之后,家中的一切琐事都由二叔操持。父亲创办《大晶报》期间,二叔也给予了不少资助。” 为了办报,冯梦云常年奔走在一线采访、拍摄,年届三十还未谈婚事。1932年,经亲友介绍,冯梦云与20岁的黄待华订了婚。“听母亲说,因为没有文化,在父亲的要求下,她进入勤德女子中学附小读书,四年后基本修完了小学课程。”两人于1937年8月在上海完婚。 1933年元旦,冯梦云、毛子佩、陈蝶衣筹划了一件轰动上海滩的大事———在《明星日报》的创刊号上,刊登了一则发起“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的活动启事。当时的上海,电影公司云集,如明星电影公司、天一电影公司、联华电影公司等,胡蝶、阮玲玉、钱似莺、陈燕燕等女明星风头正劲,启事刊出后,引发普遍关注,除了沦陷的东北之外,全国各地都有读者参与投票,甚至屡次出现伪造的选举票,竞争异常激烈。最后以胡蝶、陈玉梅、阮玲玉的票数位居前三。 1933年2月28日,《明星日报》邀请了上海各界名流40多人,参加“电影皇后”选举结果的揭晓仪式。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胡蝶以21334票位居此次选举的榜首,当选为第一届“电影皇后”。当时正值“一·二八”淞沪抗战不久,陈蝶衣等三人与胡蝶又都是“中国航空协会征求队”的成员,于是打出了“救国”两字进行号召,于3月28日这天在大沪跳舞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演出当晚,筹委会宣布将所有门票、舞票收入和临时捐款所得,全部登报公布,捐助航空救国协会,用以购买飞机进行抗日。 这次活动,不仅让胡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明星,也大大提高了陈蝶衣、毛子佩、冯梦云三人在上海报界的地位和声望。 联合十家小报宣传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为了及时向上海市民播报战争情况,当时的《大晶报》从原来的日刊,变成了一日三刊:早报、午报和晚报。新婚不久的冯梦云顾不上家里,亲自去前线采访,报道日军狂轰滥炸、屠杀百姓的罪行。 10月5日,在冯梦云的倡议下,与龚之方、毛子佩、蔡钓徒、陈蝶衣等合作,《大晶报》与《小日报》《金刚钻报》《铁报》《明星日报》《上海报》《世界晨报》《东方日报》《正气报》《福尔摩斯报》等十家小报联合发行《战时日报》,全面担负起宣传抗战的任务。冯梦云任主编,在发刊词上他曾这样写道:“我们是不愿在这样大时代行进中,来放弃我们的责任。我们未曾忘记自己是一个大中华民国的百姓。我们知道自己是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所以我们要干,干到敌人的铁骑不再来践踏我们的国土为止。” 《战时日报》与当时所有报纸不同的是,它不仅刊登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消息,还刊登八路军方面抗战的动态。在创刊号上就有一篇《八路军电告收复井坪镇》的文章,同时还批评一些国民党将领的无能。在第二版上,又在醒目位置发表朱德写的《论西班牙战争》《日本决不可怕》两文的连载,独家刊登了抗日将领张发奎的《告民众书》。此外,还有爱国进步人士何香凝的文章、作家郁达夫的杂文《倭寇的穷技》、丁聪和叶浅予的抗战漫画等。冯梦云还特地为中日战争撰写了《华北大战的总检讨》《中日战争与国际间形式的新转变》《八路军与晋北大战》等20余篇专论,“当时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时日报》,父亲停办了《大晶报》。他写的很多文章,一些关于抗日的见解,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后来他被日军抓走以后,很大一部分所谓的罪证,都来自他在《战时日报》写的文章。”冯一中说。 亦商亦文,坚守理想 当时的冯梦云,不仅是上海小报界的名人,《文汇报》也对他抛出了橄榄枝,1938年,他应邀出任《文汇报》发行部主任。由于报道抗战爱国文章,极受读者欢迎,一度成为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因锋芒太露,坚持了一年多,《文汇报》被勒令停刊。1939年10月11日,在留沪进步作家许广平、金性尧、巴人等的发起下,进步刊物《鲁迅风》创刊,冯梦云任编辑人,以杂文为主,揭露敌伪丑恶与阴谋,针砭社会丑陋。冯一中回忆说:“父亲原来对鲁迅的作品了解并不是很多,此时为了办好刊物,找来了许多鲁迅著作日夜研读。父亲对鲁迅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十分赞赏。”在办了19期后,《鲁迅风》终因其“宣传抗日”被租界当局吊销执照而停办。之后,冯梦云与毛子佩又相继加盟了《正言报》,冯梦云任总务课主任,继续从事抗战宣传。直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租界,上海所有的报纸都被迫停刊。 冯一中出生后,冯梦云的性格有了一些改变,“他之前不喜欢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外面常常一副火爆脾气。但父亲在我面前非常平和,一有空就会领我出去玩,常常买铁盒饼干给我吃。”遗憾的是,父子间的缘分,只持续了不到五年。 “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报纸不能办了,父亲就专心经商,先后创办了高乐歌场、华乐歌场、都城舞场、金城茶室、上海电话购货公司等。当时我已经出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也要养家糊口。”在外人看来,化名方功懋的冯梦云弃文从商,实际上,也是为了再次办报做资金积累。 在冯一中的印象里,冯梦云经常出门前乔装打扮,以不同形象出没公众场合。“因为他的抗日言论,日本人一直想抓他。在被抓之前已经有过几次很惊险的遭遇。有一次日本人来家里找他,父亲从二楼阳台跳到对面阳台逃走了。” 入狱418天 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八封来之不易的亲笔书信,几十年来一直跟随着冯一中。“父亲在狱期间,托人捎出的信件现被保存下来的共有八封,父亲或用钢笔、或用铅笔,字迹潦草,均为匆匆写就。”信中提到被捕那天的状况:“1942年11月25日被捕时,我从电梯下来,在及时钟公司门口瞥见正言旧夥冯施岳在人行道上徘徊伫立,我即疑之……”第二天,冯家、慈淑办公楼和高乐歌场即遭日寇抄查。“我那时才四岁半,可日寇闯进我家翻箱倒柜,打我母亲耳光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日本宪兵在审问时,均以搜查来的报纸为证,逼迫冯梦云交代。“父亲最初称自己是为了生活才投身报业,后来因为被施以太多酷刑,才承认办报是为了抗日。”身在狱中的冯梦云通过狱友、狱史传递信息,“狱中有一位日本狱史懂一点华语,每次带信来,母亲都以重金酬谢。父亲在狱中临刑前的唯一照片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由他带出来的。”还有一件血衣,是日本宪兵在审问时施以酷刑的罪证,在文革中被烧毁。 1944年2月17日,冯梦云以抗日宣传分子的罪名遭日寇枪杀,时年43岁。1946年9月,在上海市新闻界抗战殉难烈士追悼大会上,作为15名被祭烈士之一,冯梦云牺牲的消息才真正公布于众。 王静用“近代慈城冯氏亦商亦文、多业并举的代表人物”来形容冯梦云,她说:“早年的冯梦云打工、写作并举来供养失去父母的弟妹;后靠着努力拼搏,声名鹊起,开始步入亦文亦商的佳境,这是宁波帮的群像谱。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他以笔报作刀而成为抗日斗士,此乃民族英雄,实让当代宁波人骄傲。”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