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锐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密奥数国家队:
原来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国家队在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现场。

  7月16日,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在泰国清迈落下帷幕。在参赛的10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队以4分之差落后美国队,取得团体第2名。参赛的6名中国队员中,俞辰捷、贺嘉帆、王诺舟、高继扬获得金牌,谢昌志、王正获得银牌。

  让中国队痛失金牌的几何题有多难?竞赛奥数与全民奥数热有区别吗?中国队的队员们是如何与奥数结缘的?

  选手多从小学起步

  高中进入专攻

  “我学奥数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报了课外的奥数辅导班。”谢昌志今年18岁,奥数辅导班是他小学6年中唯一从未中断的课外班。“慢慢我发现,对当时上的其他辅导班都不特别感兴趣,就陆续退了,最后只剩下奥数”。

  与谢昌志相同,俞辰捷和王诺舟也从小学时期通过课外辅导班初识奥赛,并一直坚持下来。高中时期,三人都进入本校奥赛班,更专业地学奥数,王诺舟总结说:“我在高中的主业是竞赛。”

  谢昌志初中时成绩位列年级第9名,高一上学期因为花较多时间在奥数上,文化课逐渐退步,这也是他最终选择专攻奥数的原因之一。

  瞿振华任中国代表队观察员,在竞赛中负责协助领队和阅卷。在他眼中,奥赛生无暇顾及其他文化课很正常:“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精力如果主要放在学奥数上,就有可能没足够的时间去学其他科目。”

  “全民奥数”与“精英奥数”的区别在哪里?

  在中国代表队观察员何忆捷看来,担任选拔功能的高中奥数竞赛,与担任普及功能的全民奥数热区别很大。

  瞿振华认为,课外的奥数辅导班教授的题目有些“确实很偏,更像是脑筋急转弯、考查智力的”。相比而言,高中的奥数竞赛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和大学数学教育比较接轨。

  “有不少奥数选手确实很小就开始接触奥数,但也不完全都这样,从初二、初三才接触奥赛的学生也是有的。”在瞿振华的经历中,一些较晚学习奥数的学生如果加强训练,多练习思维层次高的题目,也可以学得和其他人一样好,而小学的奥数学习则“未必对高中有帮助”。

  几何题失分源于“偶然和队员不适应”

  此次国际奥数竞赛中,中国队以4分之差惜败美国队,未能夺冠。而在第3题,即几何题目上,中国12分的总得分与美国队相差19分,其他很多题目上中国得分高于美国。

  “今年主要是第2题太难,我们花的时间太长,导致第3题没时间做了。”俞辰捷说,这次几何题的失分更多源于偶然和队员的不适应,“还不能因此说中国队几何是弱项。”

  瞿振华则认为,中国队的几何部分确实需要加强:“以前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可能也是应试教育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几何部分难度不高也不太重要,结果这次竞赛就出现了弱势。希望将来能增加学生们做几何题的信心。”

  中美奥运国家队选手都是优中选优

  在中国,奥数国家队队员的选拔中,各省市的预赛涉及约百万选手,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选出5万人左右,高中联赛省级一等奖评出总共一千多人,其中最优秀的300人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选出60人进国家集训队,再经过选拔选出最终6人。

  与中国队相同,美国奥赛队也要经历层层选拔。

  从美国数学竞赛网站的介绍中发现,美国数学竞赛的组织者们借由AMC8、AMC10、AMC12、美国数学邀请赛、普特南数学竞赛以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经过层层筛选,邀请最优秀的一部分数学人才参加奥数赛暑期培训项目,最后再从中选出6名顶尖分子参加国际奥数赛。

  澎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