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的师生,发起了一项关于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品牌传播的调研活动。15天内,该院20组学生对我市69个非遗单位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非遗保护中普遍存在网络化程度过低的问题。 负责此次调研活动的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飚教授指出,“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依然是非遗宣传的主要手段,而适合主动传播、更加吸引年轻群体的社交媒体,只有不到18%的非遗点尝试使用。”何镇飚认为,制约我市非遗保护的网络化传播的因素包括传承人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团队成员的组合。他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工作的业务指导,提供更多的网络化培训,让非遗传承人意识到网络传播非遗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实现结对式的志愿服务。” 在调研的同时,学生会向非遗传承人提供一项免费的服务,在他们授权之后,为他们开通微博、微信,并不定期进行更新。 目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浙大宁波理工非遗传播调研”已经推送各类非遗原创报告24篇,通过微博发布长微博35篇,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好评。 如何确定一个非遗项目适合进行生产性保护与品牌传播?“首先这项非遗要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它有固定的市场需求,第三要考量它的成本和收益。状元楼和董氏儿科非常符合要求。”在何镇飚看来,宁波的非遗保护已经初显特色,但在生产性保护和品牌传播方面和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有很大差距。 据了解,此次调研活动是我市新闻传播学科学生首次尝试通过“学习服务”模式(是美国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高校实践模式,通过学生的学习考察同时提供社会服务)为非遗保护提供第三方服务。目前,该院师生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的调研报告,将在今年正式出版。 这项调研活动也得到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 记者 林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