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那么难
就别逼婚了

  李兴林

  李兴林又一次摁掉手机,这已是一天里父亲的第四个“逼婚”电话了。他害怕再听到父亲的那句:“这女娃,你几天能定?”  

  这个1985年出生的陕西小伙很想冲着电话吼一句,“我定不了!”可他不敢。

  隐隐听到电话那头母亲的哭声,他心里“有股火烧得难受”。

  他闭着眼,合衣斜靠在床上。听到不远处火车经过传来的轰轰声,“开往甘肃的。”他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朝一日会跳上这列火车,逃离。

  这个2年内开了3家连锁快餐店的小伙,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婚姻。

  “父母逼婚 暂停营业”

  “等缘分到了,跟自己喜欢的女娃结婚,不好吗?”

  “这得等到啥时候!”70多公里之外的西安市周至县送兵村,李兴林的父亲脸涨得紫红。这个盼着儿子结婚已10年的陕西老汉,实在不明白,为啥儿子挑个媳妇这么难。村里没结婚的女娃越来越少,“不上学18岁就被人定走了”。

  “你家儿子还没定吗?”在猕猴桃园浇水的李父老两口又一次被问到。不久前,一向腼腆的李母,去药店拿药,因为不懂瓶子上的字请卫生员给她读一读,却换来一句“拿回家,让你孙子读不就得了”。

  “当时气炸了!”

  说好的周二订婚,拖到周五,周四打电话让回家准备,又不接电话。

  李父说,“把他店砸了,车砸了,看回家订婚不!”

  烈日当空,老两口拦下公车,直奔咸阳。

  一个半小时后,“哐”一声,李父冲进快餐店,吆喝着“不干了,不营业了”,搀起吃饭的顾客,就往门外推。

  店里的经理出来劝。“把他给我叫来!”李父挽着袖子喊。老伴守在门口,不让顾客再进门。老汉自己跑去另一家店。

  不接父亲电话,被父亲满世界找,此时在另一个县区分店进货的李兴林接到了店员的电话。

  想着父亲这样“得罪”了顾客,只能实话实说。于是,“父母逼婚 暂停营业”的白纸黑字贴上了店门。

  守在门外的母亲,因为不识字,并不知道门上贴的是什么。

  可识字的李父,在路对面老远就看到了门上的“逼婚”大字。气不打一处来的李父,抓起凳子就往收银台的电脑上扔。

  听了店员的“通风报信”,李兴林更不敢回店里。

  抱着膀子,坐在店外,李父老两口僵持到半夜12点,才被小女儿劝上出租车。

  “村里30岁还没结婚,就剩他”

  2000多人口的村子,“到了30岁还没结婚的只剩他一个了”。随着村里更多的女青年走出去,男方的彩礼钱越来越高,从几年前的三四万一路升到10万。

  “别人50岁都抱上孙子了,我60岁连儿媳妇都没瞧见。”说起这些,出车祸摔坏腿也没吭一声的老汉掉了泪,“养他这么大,我白天干木工,晚上给人掏井,这么费劲赚钱不都是为了他!”

  咸阳市距离周至老家,70公里,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但李兴林“回家的次数,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坐一会就得跑,唠叨怕了。”李兴林坐在店里,翻看着账本摇头。这个在咸阳市中心占地70多平方米的店面,凉粉、肉夹馍、臊子面……这些,是由3年前一个不足4平方米的凉粉小摊位“长大”的。

  虽然连站10多个小时站得不会走路,李兴林记得小排档第一天开业时卖了1000多碗凉粉。

  就在300米远,还有他的另一家快餐店。

  “这家靠近住宅区,另一家靠近旅游景点和购物广场。”现在每年每家店二十几万元的收入。大专毕业的李兴林爱钻研,爱读书。他旁听大学的讲座时认下了做律师的师傅,在花2万元上9天课的餐饮培训课上,结识了在武警学校的大校,成为忘年交,甚至因为一张罚单,他跟工商管理局打上交道,他说这叫“不打不相识”。

  跟这些朋友,他能聊自己的爱情和理想,比如,“要做成品牌,开200多家连锁店”。比如,“想要一个文静、有气质有时还会撒撒娇卖卖萌的女娃”。

  而在70公里之外一片猕猴桃林掩映中的老家,他很少提“爱情”“理想”这两个词。

  被父亲逼急的时候,他也忍不住说一句“40才结婚的人一大把”。

  “城里人是城里人,咱村里啥样你不知道?”每当这时,父亲夹杂着怒气的吼声让他又一次逃离家门。店面越开越大,他跟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与老家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未敢向父亲说出内心的想法

  夜里12点,李兴林从店里走出来。稍凉的夜风里,他向记者回忆当年摆摊卖肉夹馍那个“冷死人”的冬天,“一辈子没那么冷过”。

  “他是年轻人的想法、城里人的想法,跟老家老一辈肯定有冲突。”35℃的夏日仍穿着白袜黑皮鞋的表叔老杨,曾是当年的县高考状元。更多时候,李兴林跟这个曾在县财政局工作多年的表叔说话喝酒。

  “表叔成了我和家里的桥梁,他说的话我爸还能听一听。”李兴林对着表叔端起酒杯,自“砸店”后,父亲已不再让他进家门。

  在表叔眼里,李兴林有出息、孝顺。过年,李兴林会给父母磕头。去年父亲生日,他开车回家,把父亲接到县城的一家高档饭店,当着宾客们的面,跪在父亲面前给他磕头祝寿。

  可这并没有让父亲满意,除了“马上结婚”。

  “将来,跟老婆一块,赚了钱资助贫困小学生上学。”这个个子不高、还没110斤重、常在店里忙到凌晨的陕西小伙,不敢跟父亲说自己的想法:创业开店到200家,不只是做一个生意人,而是成为商人甚至是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担心村里人笑话,砸了儿子店的父亲推掉了跑来采访的多家媒体,“丢人!”

  写着女娃和媒人电话号码的纸条

  这个位于秦岭北麓的村子,是个典型的留守村。

  春节前后,村子才是热闹的。年轻人回来了。那时也是相亲的旺季。

  因为30多年的猕猴桃种植,村里条条马路通往外界。可进村的马路、汽车、旅游宾客、电脑,并没有给村民在结婚生子观念上带来多大的改变。

  “啥,40岁再结婚,活着还有啥意思!”村里人反应出奇地一致。

  外面贴着白瓷砖的小楼便是李兴林的老家。小楼被一条小过道明显地分割成两片。一片是大儿子李兴林和二儿子的房间,两米宽的大床、席梦思的软床垫,白洁的墙面,还有墙上镶着镂空外壳的壁灯。对面光线暗沉、土炕、木头土柜子则是老汉和老伴的房间。

  这样的分割已经四五年了,早早装修好的房间给儿子结婚用,可大儿子没结婚,就轮不到二儿子,更甭提还有个小闺女。

  “你知道这一个纸条费多少力气”,李父“嗖”地站起来,从里屋取出一叠小纸片:收据票、药盒、包装纸……每张纸片的背面都写着女孩和媒人的电话号码。他认为,紧紧攥着的20多个纸条,是20多个媳妇。“人家相3个就定了,这么多女娃,他都没有看上!”

  老汉落下眼泪,听说隔壁村有姑娘还未出嫁,他赶十几里路,扛着牛奶和蛋糕,厚着脸皮,去几十年没来往的亲戚家里“坐坐”,就为讨一个电话。从去年4月,一年多,他给儿子攒了20多个纸条了。

  末了,李父踮起脚,小心地将20多个纸条放进床头的小木抽屉里。外面小孩子嬉闹的声音,隔着紧闭的大门,一声不落地飘进屋里。据《中国青年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