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防队员进行绳降训练。 记者 王鹏 通讯员 颜杰 摄 |
|
石浦边防官兵服务外来打工渔民。 |
|
“灿鸿”台风期间,黄世龙劝说辖区居民转移。 |
橄榄绿,深藏蓝,是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符号。大海给了他们搏击风浪的力量,烈焰让他们一次次涅槃。时光流转,色彩变换,岁月如歌,风华依旧。他们身在军营,挥洒青春,奉献热血;他们由军转警,矢志不渝,续写传奇。红色八月,让我们为他们喝彩! 记者 石承承 张贻富 实习生 贺臻 通讯员 王岑 赵治山 王伟 吴凯 周翔 赴汤蹈火的救生尖兵 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特勤大队是消防救援的一把尖刀,哪里最危险,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看看宁波这些年的重特大事故的救援处置,就知道这支尖刀部队是如何践行他们的誓言的:抗击强台风“海葵”、“菲特”抢险救援,远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北仑白峰码头海上37米深井救援(全国消防首例如此深的救援),江东徐戎三村2号楼垮塌、奉化锦屏街道居敬小区居民楼坍塌事故、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北仑大碶站坍塌事故救援…… 特勤一中队中队长助理王利告诉记者,他们中队专门负责攻坚急难险重任务,拥有全市最先进的消防救援车辆和装备,用得最多的是一辆抢险救援车,这辆车主要用于城市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困和火灾等各类事故的救援排险。这些年,他们平均每年就抢救出50名被困人员。 最惊险的一次是3年前在甬江边,当时一辆工程车深夜翻倒在码头旁边的一个泥潭里,整个车身已四脚朝天,大半个车头陷入泥潭里,驾驶室里一名司机被困,车辆随时有下沉的可能。而在救援过程中又遭遇涨潮,水位都淹过了被困司机的胸口。他们没有放弃,跟时间赛跑,在破拆工具多次努力都无法破拆车门后,最终利用液压扩张器和液压顶杆撑开卡住驾驶员上半身的座椅和车门救出被困司机。“当时只要稍迟一点,那个司机就被潮水淹没了。” 不过,在王利和战友们看来,他们在各种抢险救援中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最重要的是能把被困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活着救出来。 队员们之所以能够践行誓言成为尖刀,更在于他们日常刻苦的训练。三伏天,他们为了适应实战要求,都穿着平常出警时穿的厚重的战斗服,在训练场上单绳速降、悬垂下降、无齿锯切割操…… 一排铁架上装着5盏电灯泡,每盏灯泡上紧贴这一根钢丝,一名战士每次只用了两三秒钟时间就切断了一根钢丝,而灯泡却毫发无损。 王利说:“无齿锯切割操讲究的是对力度的精准控制,要切断灯泡上的钢丝,而不破坏灯泡,主要就是为了训练战士们在救援中对器材的精确控制,确保破拆时不对被困者造成二次伤害。” 29个兵点亮港湾“平安灯” 东海之滨,海上仙国,千帆竞流,渔火灿烂。在长三角南缘的象山石浦港,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而守护在这里的,也是一支不平凡的队伍。 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队伍。组建于1976年的石浦边防派出所,现有官兵29人,担负着20个行政村及石浦港沿港一线以及附近一带海域的公安边防保卫任务。 这是一支荣誉满满的队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是“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也是“基层建设标兵单位”,曾连续3年获评“省级青年文明号”,连续4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这更是一支有着群众好口碑的队伍。石浦镇渔民周先兵这样说:“边防哨所的那群当兵的,没玩都能看见他们在村里巡逻,看到警灯,我们又安全感。”石浦中学校长李清德这样说:“听到石浦所官兵勇救落水群众的消息我备感振奋。” 多年来,他们忠诚履行公安边防职责,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他们把团结薄发的激情凝聚在官兵心头,把群众工作的号角吹响在每艘渔船,把和谐稳定的浪花激荡在石浦港湾,警民携手共同谱写了一首美丽的渔光曲。 建设“平安港湾”,是每个官兵战士心头最大的事。他们探索出了渔港管理、船舶科学管理的方法,研发了海上警务信息地理系统,临时船员报备短信平台,建起了海防监控中心,安装上201个“电子眼”,打造了独具石浦特色的“百米一哨、千米一岗”立体防控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以更人性化的举措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是每个官兵共同的目标。石浦港是我国首批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口岸,为主动服务浙台经贸合作区建设,派出所增设了24小时驻点警务室,专门抽调官兵随船监护,推行“24小时监护、办证、救助”等11项服务举措,创新推出“十分钟办结”现场办公、电子报关、预约进港、离港补给等多项人性化服务。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是每个官兵许下的承诺。一面面锦旗、一句句感言背后是群众对石浦边防派出所官兵的情谊,设立3个办证点,推行军警民“一体化”联动机制提升海上搜救等能力。自今年以来,已成功营救遇险渔船民31人,挽回损失320余万元。官兵们还设立了困难儿童救助基金,建立了6支爱民服务队,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各种难题。 石浦边防官兵们,在风急浪涌中展现着他们英雄壮举的一面,在风平浪静时展现着他们铁血柔情的一面,他们用最平凡,而又充满真情的举止,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诺言。 39年军警生涯 黄世龙是杭州富阳人,曾在东海舰队当工程兵。因为在宁波安了家,1987年12月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了宁波公安队伍。 1996年,黄世龙成为江东公安分局东郊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一干就是19年,现在是江东东郊街道仇毕社区的社区民警。 和以前在部队简单的“服从命令”不同,黄世龙进入的是一个要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环境。 在基层一待就是19年,点滴辛苦都化作一枚枚“奖章”:“十佳社区民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社区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依靠群众”是黄世龙多年社区工作的经验总结。他说,这都是自己在社区里一点点“摸出来”的。 黄世龙以前当工程兵,在山沟里一待,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想要“依靠群众”,说到底还是得为群众办点实事。社区有位居民,因遭受不公正待遇四处“告状”。矛盾转交到黄世龙手里,他记不清找对方谈了几次,公正处理,让对方心服口服。从此,这位居民对黄世龙“言听计从”。 镜头切换到“灿鸿”肆虐的夜里。 风骤雨急。黄世龙和街道、社区干部依旧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雨中巡逻。经过一番劝说,大部分老人已经撤离,但仍有25位老人仍“坚守”在老房子里。老人都是分散居住。风雨中步履维艰,巡查一圈要半个多小时。大家心疼黄世龙一把年纪,劝他先回去休息。黄世龙说,社区里的事他最熟,还是应该坚持一下。 老人早已伴着风雨声入睡,他们不知道,黄世龙一圈一圈地转,守护着他们的安全。“灿鸿”给社区部分低洼地段带来近50厘米深的积水。为确保居民安全,不得不断电。部分家中未进水的居民不理解,甚至对上门做工作的黄世龙恶言相向。 “不像在部队,社区工作讲究的是感情投入。”黄世龙说。 黄世龙管辖的仇毕社区有其特殊性,本地常住人口仅2000多,而巅峰时期,外来人口多达3万人,人员频繁流动,带来了不少治安隐患。 特别是2013年开始拆迁,利益驱使,各种矛盾频发。这也对黄世龙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有空,黄世龙就会到社区里转一转,跟居民聊聊天,了解基层的最新动态。 时间久了,大伙儿,尤其是老人,也对黄世龙产生了信任和依赖。如果有段时间没看到,还会跑到社区去问:黄警官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