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聚焦宁波人才发展新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批125位“甬城英才”昨日受奖

  编者按:昨天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首次表彰了125名“甬城英才”。“甬城英才”奖是我市人才最高荣誉奖。目前,共设立宁波市杰出人才奖、科技创新特别奖、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卓越企业家奖、文化名家奖、教育名师奖、卫生名医奖等十余个奖项。获奖人才可获得10—60万元奖励。这些“甬城英才”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实现了怎样的突破?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报道其中的部分英才,希望他们的故事可以对您有所借鉴、帮助和激励。

  姚许平

  生命“操盘手”

  21世纪,没有一种医学技术像器官移植一样带给人们那么多的惊喜与希望。由姚许平带领的鄞州二院肾移植团队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完成了1000多例肾移植手术。“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对于病人的治疗,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是医生最基本的态度。”对于姚许平而言,救死扶伤是他从小的愿望,并用他的一生为此付出。

  他创造了宁波多个移植手术第一例

  “大多数患者在遭遇重大疾病时,除了把命运寄托在自己所遇到的医生手上,别无他法。也正因为如此,患者才会对医生产生很深的情感依赖。”姚许平说,其实医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病人需要医生救治,医生的进步也离不开病人的支持。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痛苦,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2003年初春,从江西波阳来甬打工的刘娇容捐肾救子的故事感动甬城。

  而这也是宁波市第一例活体肾移植手术,这对姚许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行医二十余年还从未实施过这样的手术,其风险难以预测。他和团队制定了精密的手术计划后,姚许平主刀,手术如期进行。

  3个小时后,母亲的左肾被移植到儿子的体内。当这只肾脏排出尿液时,意味着宁波首例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宣告成功!

  这些年来,姚许平移植团队在肾移植方面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1992年,成功实施第一例肾移植手术,患者至今仍然存活;

  2003年4月,成功实施宁波市首例活体器官移植(亲属肾移植);

  2003年8月,成功完成全市首例胰肾联合移植;

  2006年1月,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取得成功;

  2006年10月,实施首例夫妻间肾移植填补宁波市空白......

  他为医院“移植资质”不断地努力

  去年8月,在国家卫计委官网对外公布的全国169家获准开展人体器官移植项目的医院名单中,鄞州二院作为唯一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名列其中。这是自2007年国家对器官移植实施准入制度以来,该院首次以“国家队员”身份重获器官移植资质。

  回想起这些年“申移”道路的崎岖坎坷,作为肾移植专家,姚许平难掩心中百般滋味,从当初的心酸无奈,到如今的欣喜慰藉,可谓百感交集。

  2007年,国家开始对器官移植准入制度进行调整。由于种种原因,宁波市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和困境,包括鄞州二院在内的全市几家原先可开展器官移植项目的医院均未被卫生部纳入首批通过审查获准移植资质名单。此后几年,鄞州二院的器官移植工作一度陷入低谷。

  “眼睁睁看着许多本在宁波排队等待移植的尿毒症晚期患者不得不舍近求远,踏上前往上海、杭州甚至更远的漫漫求医路,还有一些患者更是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走向死亡。”姚许平至今仍唏嘘不已。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场合呼吁,力求重返移植“舞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2011年10月,鄞州二院被浙江省卫生厅批准成为心脏死亡捐献供体器官移植(简称DCD)试点医院,为宁波市三家试点医院之一。

  他在移植的路上不断挑战禁区

  在权威教科书上,对肾移植病人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年龄大于50岁,或合并患有肝炎、结核、糖尿病、精神病的病人都是作为高危患者被排除在肾移植的范围之外。而在姚许平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属于禁区之内,姚许平不忍把他们拒之门外,他要向权威挑战,也向自我挑战。

  至今他已为78位高龄患者做了肾移手术,其中有一位老人年龄高达73岁,是当时国内肾移植成功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外,他还相继为56位合并各种疾病的高危患者开展了肾移植手术,移植成功率接近低危人群组。

  行医三十二载,他收获了不少“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赞誉;同时,他也得到了来自昔日病人的感恩回馈。    

  每年6月是杨梅上市的季节,姚许平总能收到一位老病人自家种的杨梅。算起来,也有七八年了。老糜是奉化莼湖人。2008年1月,他配对成功,姚许平的团队为他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鄞州二院每季度的肾移植病交流会上,姚许平也总能见到他。有好几次,老糜都提前到场,帮着医护人员搬桌子、摆茶杯,还跟大家讲自己的经历。

  行医多年,遇到了许许多多个“老糜”。每每看到这样的场面,看多了生离死别的姚许平依旧动容。“医生救死扶伤,是使命。看到病人康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我们当然是很高兴。无形之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将医患紧紧系在一起。这份职业,让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定义。”

  姚许平曾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工作者、“十佳”青年医生和宁波市劳动模范,还获得了浙江省优秀党员和省劳动模范。他亲自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同种异体肾移植103例104人次临床研究”获200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记 者 陆麒雯 

  通讯员 谢美君 

  邵国丰

    心胸外科的“宁波高度”

  在宁波,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邵国丰保持着许多个人记录:大到给患者“换心”、“换肺”,小到用筷子在水中夹弹珠,“一分钟四五十个,只要不是专业夹弹珠的,这个记录很难破!”他调侃。

  高高瘦瘦的邵国丰说话慢条斯理,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在外科手术中的凌厉作风。作为闻名全国的心胸外科“一把刀”,执刀30余年,他已经为8500多位各类心脏病患者成功“补心”。

  他为宁波填补了近40项医学空白

  记者前往采访时,他刚刚给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分夺秒地“修补”好心脏,而在他看来,这场手术只需和时间赛跑,难度已不足为道。

  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夹层动脉瘤全弓替换手术……经他之手的疑难杂症数不胜数,至今已有近40项填补了省市医学空白,每年开展的冠脉搭桥手术数量更是名列全省第一,成功率高达99%。

  例如,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凶险的疾病,一旦破裂大量出血,死亡率极高,我们熟知的美国前女排主攻手海曼就死于该病,而邵国丰所属的团队曾不止一次抢救回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患者。

  一位在诺丁汉大学讲课的英国籍教师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而被救护车送到李惠利医院,送院时他已呈失血性休克状态,血压很低,全身湿冷,四肢脉搏微弱,实施手术时他突然心跳骤停,血压测不出,双瞳孔散大。

  邵国丰立即为他实施了难度极高的“升主动及半弓置换术”,整整10个小时后,终于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患者奇迹般地痊愈了。出院时,从上海特地赶来的英国领事馆工作人员连声赞叹“宁波居然也有这么高的医疗水平,一点也不比英国差!”

  经他之手的“换心人”已经活了16年

  难度更高的是心肺移植手术,它们不光是衡量心胸外科、也是衡量一个医疗单位整体水平的标志。

  我市的一例换肺手术(省内第一例)和三例换心手术都是由邵国丰主刀的,换肺人活了6年多,换心人至今全部存活,最长达16年,这些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1999年,开展第一例换心手术之前,邵国丰特意到德国柏林的心脏中心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技术之后,我对自己手上的活还是十分有信心的,这么多年的手术刀可不是白拿的!”

  时隔多年,邵国丰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位换心人徐一方愈后的样子———1个月后他就能轻轻松松从医院的1楼跑到8楼了,而术前整天脸色青黑的他连路边的一棵小草都拔不动。

  这些年来,无论多忙,邵国丰都会定期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前几年还特地给他们过了“十岁生日”,“这是他们的新生,也是医院心胸外科的新生!”

  “一把刀”是靠勤奋练出来的

  “有一定的天分在,我妈是裁缝,所以我的手也比较巧,上大学时候裤子都是自己做的,有时候还给同学们做,自然好评如潮!”他笑言,“不过更主要的是勤奋,哪个外科‘一把刀不是练出来的?”

  有一次电视台邀请他现场亮出“绝活儿”———水中夹弹珠和纸筒里打结,溜滑的弹珠一分钟夹四五十个,纸筒里打的结又快又好,观众都惊呆了。深纸筒里打结,其实就是模仿血管缝合,打出来的结越快越精细,血管自然也就越接近“无缝对接”。邵国丰说,初入行时,一天练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如今他也是这样要求科室里的新老医生的。

  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将相伴一生

  为了保持自己做手术的体力,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邵国丰都坚持每周打三四次网球,“不要说一台手术做十个八个小时是正常的,做心脏手术有时需要通过降温把心脏停跳,做完手术再复跳,复跳的过程如果不顺利,就要靠医生用手指按压,这样按压一整夜也是很正常的。外科医生如果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肯定是不行的。”

  “外科医生承受着非常大的精神压力,我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不管睡得有多沉,手机一响我都会立即醒来,焦虑地想———是不是哪个病人又不好了!所以我是不让亲友在晚上10点以后打我手机的!然而,技术再好的医生也不一定战胜得了‘死神’,有时候拼尽全力却得不到家属的理解,是十分难过的。”邵国丰说,选择这个职业从未后悔,“我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奉献,医疗界和我的病人也给予我充分的肯定,这种职业荣誉感将伴随我一生。”

  除了宁波市十大名医,邵国丰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享受者,浙江省优秀医师,“中国名医百强榜”冠心病外科上榜名医,他领衔的心胸外被评为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2015年入选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

  记者 鲍云洁 通讯员 黄诗良 

  本版照片由记者王鹏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