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山村的致富机缘

一群学生的灵感,一片被遗忘多年的树林,能否改变一个村庄?

  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在和村民交流无患子种植技术。 记者 王鹏 摄
  无患子果子。
  熬制的汁液。
  做成的肥皂。

  鄞州区章水镇低坪村,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村庄实在太偏:从章水镇政府出发,有25公里的山路。我们在蜿延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开了近一个小时,被绕得七荤八素后,终于看到了半山腰上村委会简陋的小楼。

  村委会对面的山林里,散落着几十棵树龄近百年的无患子树。村支书张善庆没有想到,这片已经沉寂了几十年的无患子,会让这个深山里寂寂无名多年、几乎只剩下老人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带来改变的是一群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偶然的一次误入深山,他们发现了这个贫瘠的小山村默默生长了很多年的“摇钱树”。

  记者 樊卓婧 程鑫

  记忆

  地处杖锡山区的低坪村,海拔最高达800米,户籍人口不到400人,年轻人几乎都外出谋生了,常住130余人,60岁以上的就有110多人,有的老人一年才出过一次大山。

  8月初,黄飞钧等来自万里学院的10多名学生来到这里,自从发现村里野生的无患子树,他们已经六次进山了。

  此次进山,他们带来了帐篷、棉被、锅碗瓢盆,在村里安营扎寨,向村民传授无患子手工皂的制作。

  村民们很好奇,在低坪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村头的大山里,长着一片野生的无患子树,约有五六十棵。

  91岁的严兴贵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身板却很硬朗,还能上山砍毛竹,这个一辈子靠竹编为生的老人,对这片土地再也熟悉不过。这些孩子的到来,唤醒了老人尘封已久的儿时记忆。

  村头的那座山里,有一种树,夏天开花,淡淡的白黄色,满满地开在枝头,花开后洒落一地,恰似铺满黄金,儿时的他们常常跑到树下乘凉,看它结的果子一天天长大,从绿色到浅黄。

  当时大家都不晓得这种树叫啥名字,但村里的长辈都知道,树上的果子能洗衣服。在儿时的记忆里,那个年代没有肥皂,果子成熟的时候,村里人都爬到树上,用竹竿把缀满枝头的果子敲下来,妇女便用它来洗澡洗头洗衣服。

  拿几粒果子浸在水里,泡泡就堆起来了,把脏衣物泡进水中,过一会儿,取出脏衣物来,下点揉、搓的功夫,再清洗一下就干净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种神奇的果子,就是无患子果。

  后来有了肥皂、洗衣粉,这些果子因为使用麻烦也就退出了历史,像这个地处高山的小村庄一样渐渐被人遗忘。现在,知道这种树的村民已经不多了。

  偶遇

  早已被人遗忘的无患子被重新提起,缘于浙江万里学院学生的一个偶然发现。

  在他们学校的校园里,也生长着一片无患子树,树龄有四五十年。金秋10月,黄色的果子挂满枝头,学生们还以为是“龙眼”,采来尝尝味道,苦涩的,很难吃,可奇怪的是,果子剥开后竟然还冒出泡沫。

  在生物工程专业的祝旭飞老师的指点下,这个平时并不被留意的果子因此进入师生的视野。

  这就是无患子果,含有大量皂苷成分,可制造天然的洗洁剂。

  无患,无患,祝旭飞喜欢这个带着祝福和诗意的名字。作为清洁剂的无患子确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一带,最先种植在寺院等地,后因其洗涤功能被发现而逐渐广泛种植。

  无患子含有皂素,用来洗东西既不会损伤皮肤,也不会污染环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天然洗涤剂。可以说,无患子的出现,改变了东南沿海一带的洗涤习惯,是古代重要的清洁剂。

  无患子还有相当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无患子洗发可去头风(头皮屑)、明目,洗面可增白去斑。古时候,若患上鱼鳞癣、红疹、干癣等皮肤病,都被认为是被邪魔附身所致,患者的家人就会用无患子的果实,加水揉搓患者的皮肤,便得以痊愈。古人认为是无患子驱走了邪魔,因此取名为“无患”。

  既然是天然的清洁剂,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起来呢?2012年,曾经被当成废物的无患子果走进了万里学院的实验室。刚开始的做法也很简单,放在水里静置,做成皂液,用做学校卫生间里的清洁剂,去污效果很好,为学校节约了不少开支。

  第二年,实验室对皂液进行精炼,参与试验的学生和老师率先试用,无论洗衣服,还是洗澡,效果都不错。

  2014年,无患子手工皂在实验室试制成功,当有的老师还在对这个新玩意将信将疑时,一位老师的丈夫、来自日本的学者,证实了这种天然肥皂的价值。

  原来,在今天的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这一类天然植物洗洁用品已相当流行,特别是欧洲人,更是喜欢将无患子的果皮,不经加工,原原本本地包裹在棉织袋子内,泡水搓挤,使其产生泡沫,直接用于洗衣、洗头、洗身。无患子手工皂开始在校园流行起来。

  随着手工皂技术越来越纯熟,他们的手工肥皂开始有了外卖。祝旭飞盘算着,如果这项成果能走出校园,也许会有更大的价值。

  尝试

  低坪村正是祝旭飞带着这个项目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

  学生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散落在山林的野生无患子树,经过土壤分析,这里具备种植无患子树的一切条件。他们想到,把这个简单易学的“手工皂”技术带进山村,会让农民增收,也许,村庄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

  这种改变,低坪村的村民已盼望日久。

  低坪村以前曾叫巅坪村,意为山巅之上的村庄,后改名低坪村,也寄托着村民“高峡出平湖”的希望,然而,虽然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但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村庄的面貌并无多大改变。

  村委会主任严伟方等人一直在努力。前些年,村里引入苗木、花卉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村民收入增加不少,但近几年因为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花木滞销,村民的收入又大幅下降,人均年收入仅3000多元。

  一群大学生的到来,让村民们燃起了希望。低坪村公交车站附近的空地上,黄飞钧和同学们支起炉子,堆好柴火,架上铝锅。用无患子果制作手工皂的公开课,即将在此开讲。

  严伟方的回忆里,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50多岁的“年轻人”来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来了,能走得动的都来了。村民们翘首以待,一脸疑惑:“那果子真能做出肥皂?”

  去核的无患子果肉倒入煮沸的水中,黄飞钧开始讲解:制皂的第一步是熬汤。这汤要出现棕褐色汁才行。

  没多久,液体表面漂浮着大量的白色肥皂泡沫,他提醒村民,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始搅拌了,边搅,边扇风。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二三个小时,要熬出果肉里的胶质物,火不能太旺,不然果肉全烧焦了。”

  几个识字的村民,还掏出笔记本,记录下来。

  胶状液体出现,捞出果肉,只留下液体,皂液的提取过程就宣告完成。胶状液体放置一边,待其自然冷却后注入模具,就可做出各种大小、形状的天然人工皂。

  村民们想不到制作过程如此简单,望着铝锅里还在冒泡的棕褐色液体,他们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的东西也能卖钱?

  期待

  久居深山的村民无法想象,这样一块肥皂,竟然能卖出比普通肥皂高出几十倍的价格。

  早在祝旭飞带着学生们跑市场的时候,她就看到,市场上纯天然的手工皂价格极高,每块200元到500元不等,若含有少量添加剂,价格也在百元以上。

  150克的手工皂定价60元,村支书张善庆最初也觉得标价有点吓人,村里小店一块肥皂才卖三四块钱,标价这么高,能卖得出去吗?他同村民有着同样的担心。

  网店的销量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7月初开张的网店,至今已卖出了50多单生意,净赚3000元,相当于一个村民一年的收入。

  考虑到低坪村还相当闭塞的交通状况,学生们为村里开了家淘宝店,把肥皂放到网上卖,农产品走出小山村的困难得以破解。虽然很多村民至今还不知道淘宝是什么东西,但几名村干部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已经能在网上熟练操作了。他们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等村民大批量生产,他们就要接过网店,帮村民吆喝。

  如今的低坪村,首批栽种的100棵无患子树苗已茁壮成长,它们将成为村里第一个新培育的无患子林,那也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果。

  早在黄飞钧一行进山考察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低坪村虽然适宜无患子树生长,但这里的野生无患子树因为营养不良,又无人管理,长势很差,矮小瘦弱,还稀稀拉拉的。更糟糕的是,果子里胶白色的皂汁也较少,质量并不理想。

  这100棵新种植的树苗,就将是村民今后制作无患子手工皂的原料来源。明年开春,第二批100棵树苗又将在村里落地生根。

  稍一空下来,村支书张善庆就要转到那片新的无患子林。树苗虽然还小,长势却很好,抽出的嫩叶在微风中摇摆。一般树苗3年后便可大量产果,到时村民就不再需要依靠产量不高的野生无患子树了。

  9月,这一片无患子林里,星星点点的绿叶已经出现在枝头。张善庆带着村民小心呵护。他知道,很快,它们会长大、成熟,经过慢工细火的加工,脱胎换骨,变成金黄的皂液,为这个安静古老的百年山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