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章丽珍 |
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现有专任教师7.1万人。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特别的家庭,祖孙几代里有多人坚守在教育战线,一家几代人承前启后、矢志育人,用永不止息的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波教育的发展史和宁波教育人的最美风采……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几个宁波教师世家,聆听他们几代人的教育故事。故事中,有欢乐、有荣耀,也有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艰辛和付出。这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我们相信:有传承的教育事业,永远不老。 吴 彦 【三分天才,七分勤奋】 祖孙三代切磋交流共享经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格精神不断传承。在田野纵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北仑区小港街道剡岙村,住着一家祖孙三代,这三代人都是人民教师,他们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实践着各自的教育使命。今年33岁的陈薇是家里最年轻的教师,如今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的老师。 老一辈余热献教育 陈薇的外公陈性立和外婆俞毓飞都毕业于镇海中学,两人任教四十多年,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 俞毓飞一直是代课老师,直到50岁才通过考试转正。从教期间,她每天第一个到校,午间从不休息,总在教室里指导学生,替孩子们补课。时至今日,每当过年过节,总有她的学生登门看望老人家。86岁的俞毓飞总会非常清楚地向大家介绍:“他叫某某,是我的学生。”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陈性立在44年的教学生涯中,当过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退休后仍然发挥余力为教育工作出力。他的脚步遍布小港镇的多个街道社区,成人教育、社区文化教育,他参与撰写镇志,他重登三尺讲台,满腔热情地从事着关爱下一代工作。现已84岁的陈性立感慨道:“人有晚年无闲事,愿将余热献教育!” 从小到大,陈薇常常听大人说外公其实可以到银行、省公安厅等待遇更好的单位,但外公最终选择了做教师。长大后,陈薇问了外公,外公回答:“当时没有文化的人太多,你不当老师,他不当老师,谁去帮助他们在文化上翻身呢?再则,当了教师后,可以边学边做,学以致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也不会遗忘了。” 这使陈薇恍然大悟,外公身上的奉献与学习精神让她自惭形愧。或许就在这时候,让陈薇明白了做教师的意义之大。 母亲无私奉献树榜样 陈薇的妈妈陈红亚深受其父母的影响,也走上了光荣的教育之路。陈红亚曾在下邵乡中心小学、小港堰山小学、江南教育集团任教。 陈红亚站在雪地里的背景和美妙歌声早已刻进了陈薇的心里。陈薇回忆,10岁那年的冬天,雪下得很大,积雪融化后的路面特别滑。天刚蒙蒙亮,陈亚红就叫醒了沉睡中的女儿,一起出发去下邵小学。一路上,陈薇坐在自行车上不断打瞌睡,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滑的走在乡间泥泞、湿滑的小路上,车子不断地打滑,母亲焦急地喃喃自语:“这样下去,上班要来不及了!孩子们在课堂里不知道会不会不安全……”看着母亲满脸的焦急和不安,10岁的陈薇说:“妈妈,我自己走吧,这样可以快一点到学校。”就这样,妈妈走在前面,陈薇拉着自行车走在后面,娘俩一步一脚印地迈向学校。 长辈教诲相伴教育路 在耳濡目染中,陈薇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家里的长辈总是告诫她:“三分天才,七分勤奋”,学习要多动脑,善于思考。所以在读书期间,陈薇积极奋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加工作后,陈亚红也叮嘱女儿:“做一名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要爱孩子,要有扎实学识,要尊重领导,要与同事友善……”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就像一根根木桩定在陈薇的脑海,不断地鞭笞着她。 每次到了外公家,外公总会很热情地拿出像宝贝一样的一沓纸递给陈薇。原来这些都是老人从各处看到的有关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特地一块一块地剪下来收集起来,分门别类的贴在纸上再交给孙女。“现在的信息技术很发达,只要上网就能轻易地得到,但这一张张纸却是蕴含了外公对我教育工作的关心,更是一种‘自我学习精神’的传递。”陈薇很是明白外公的心意。 在大家的鼓励鞭笞下,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从教的11年里,陈薇班主任到年级组长,再到科研主任,先后荣获了教坛新秀、张世伯奖育金、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我爱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也挺喜欢我。每当走在路上,经常会有已经毕业的孩子和家长主动和我招呼,并向别人介绍这是我孩子的老师。这时候,我心中的快乐和幸福无以言表。”陈薇说,这样的时刻让她终于体会到了外婆面对学生的那份自豪。 如今,每当祖孙三代聚在一起时,大家总会分享自己在教育行业中点点滴滴。教育带给了一家人许多交流的话题,让一家人其乐融融。 【母女三代从事小学教学】 行走在“霞光”里的教师岁月 罗丽,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她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小学老师。打小起,罗丽总爱去妈妈任教的学校玩耍,虽然不知道妈妈在忙些什么,但她看得出妈妈满脸笑容,教室里的哥哥姐姐们也很开心。那时候,罗丽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做像妈妈那样受人欢迎、能给人带去快乐的人。 老一辈:老师就像天边的霞光 从小学到初中,罗丽似乎一直被妈妈忽略着,小到一日三餐,大到难得关心自己的学习和心情。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天妈妈都踏着晚霞匆匆跑进小区,抬头望着窗户向自己挥手,脸上却带着歉意的微笑。 直到妈妈讲起了外婆的故事,罗丽才渐渐理解妈妈的心。 罗丽的外婆很早就不在了,她是宁波市初级师范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外婆过去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女儿:老师不仅是蜡烛,也应该像这天边的霞光,柔柔的,亮亮的,让看到它的人都感到心里暖暖的,对生活充满信心。或许是出于对“霞光”的特殊理解,外婆给女儿取名“光霞”,希望女儿也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时听着妈妈的话,罗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觉得窗外天边那缕霞光鲜艳极了…… 母女二人心意不谋而合 渐渐地,罗丽长大了,她发现妈妈更忙了,成了大队辅导员、教导、副校长,换了好多所学校。罗丽也跟着她“东奔西跑”。罗丽发现,妈妈真的好厉害:她会给哥哥姐姐们编排精彩的节目,她会设计出各种各样好玩的活动。特别神奇的是,她的肚子里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罗丽心里一阵羡慕,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未来也要像妈妈一样魅力四射。 2000年,妈妈成为了江东实验小学的校长。在这里,她以清晰的工作思路、果敢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带领全体四眼碶人为理想打拼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十多年来,学校就像是她的另一个孩子,茁壮成长,学校被评为“省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省依法治校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还积极向各级各类上级部门输送人才,学校被同行们誉为“名师的摇篮”“教育系统的黄埔军校”。宁波市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对象、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顺理成章地来到了妈妈的身边。看着妈妈一手打造的美丽的校园,摸着一本本她撰写的专著,望着一张张鲜红的奖状,我突然发现,霞光中的妈妈变得那样的高大! 又是一个黄昏,罗丽和妈妈一起沐浴在霞光里。“孩子,妈妈希望你也能和这霞光一样……” 新一代:尽心尽力为学生 2013年7月,罗丽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8月,她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 说来也怪,看着那一个个稚嫩可爱的孩子们,罗丽有着说不出的喜欢。“我喜欢听他们甜甜地叫我罗老师,用崇拜的眼睛看着我的模样;我喜欢看到他们完成作品后欣喜若狂的神情;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爱上那一道灿烂的霞光……” 入行两年,罗丽的教学成果也有了起色。班里孩子们的作品获奖了,个人论文发表了,还成了江东区社区优秀兼职辅导员,获得了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奖…… 这又是一个黄昏,罗丽还是喜欢看着天边的霞光。“我不知道能不能像外婆和妈妈一样灿烂,但是我愿意用我的心为孩子们勾勒出最美丽的风景。”罗丽淡淡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三代教师总教龄相加近250年】 大家庭中走出校长、教导主任 在鄞州区塘溪镇童村,提起童中方一家钟情教坛的事,村里人都称赞他们不愧是教师世家,矢志执教,桃李满园。 从童中方这辈算起,家族直系的三代人中已出了十位教师,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以及从小学到高中段的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科目的教师。这家人的总教龄加起来有近250年,其中第三代教师个个都有高级职称。 世代相传情系教坛 童村是童第周的故乡,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是远近闻名的“教授村”。恢复高考以来,童村已有30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不少人执掌教鞭教书育人。 童中方,1921年出生,8岁那年就被他的父亲送到村中私塾学习。但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已容不下小山村中的一张书桌。童中方念了几年私墅后没能继续求学,成了一名农民,可纷飞的战火又让他失去了耕作的土地。1945年,童中方报名参加了当时鄞县联合中学师资培训班,一年学业完成后,辗转塘溪镇和咸祥镇的多个山村小学任教。 童中方回忆说,当时每个山村的小学校都只有1~2个混合班,老师什么课都要会教,每月只得一石米作为“工资”,刚够全家裹腹。 宁波解放后,童中方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校长。1949年,他出任塘溪镇童村赤堇小学校长,1950年秋,调任塘溪小学任校长,工资涨到了每月59元,这在当时算高收入了。文革中,广结善缘的童中方没有成为批斗对象,仅是“靠边站”到处代课。十年动乱后,他恢复了校长身份,后来又到大嵩区校做辅导员,坚持教学直到1980年退休。受父熏陶走上教师路 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童中方的长女童英英、次子童和风和小女儿童君英都曾选择做教师。 “我当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时,父亲都不知道,我们兄妹都是靠自己,父亲有那么多学生,却从不肯请人帮忙。”1949年出生的童英英,高中毕业赶上了文革,不能参加高考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在邹村做了农民。因为有文化,19岁的她被村里选为代课教师,语文、音乐什么都教,后来她被转为民办教师。随后,她通过考试成为塘溪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一直任教到退休。 1957年出生的童和风,同样因为文革,高中毕业后就失学了,回童村当了一名拖拉机手。他边开拖拉机边学习,被村民戏称为“童教授”。 1975年村里选拔民办教师,好学的童和风获得了这个机会。5年后,他转正为公办教师,随后一直在边远山村埋头教学,1992年出任横山小学校长。1999年,童和风出任总务主任参与筹建咸祥镇中心小学,见证了当时这所地区中心学府的建设。 小女儿童君英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教师之路并不顺利。从19岁开始,她就断断续续在上周、下脚岙、新勇、夏家、童村等小山村当了8年乡村代课教师,但始终没有转正的机会。为此,她还责怪过父亲童中方“不管事”。女儿童常春出生后,童君英就不再四处代课,自己办起了小五金厂,把做教师的梦想留给了儿女。 教书育人无悔选择 事实上,受童中方的影响,童家人的确有深刻的教师情结,不仅第二代出了三位教师,而且第三代孩子中每家每户总有一个儿女选择执教生涯,或者与教师联姻。如大女儿童英英育有两子,大儿子是职高教师,小儿子娶了普高教师。 童英英的大儿子王文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在家庭的耳闻目濡下,他懂得了老师就是去帮助山里的孩子学知识,而从舅舅童和风刻苦努力的求知中,他又看到教师是一份需要很多学问的事业。 1989年,王文舜考上宁波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毕业后,王文舜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山村任教。上世纪90年代,鄞州区教育资源紧缺,他在球山中学教过除音乐以外的所有课程。现在的他,是鄞州职高的一位数学高级教师。 在第三代的孩子中,童晓燕无疑是和爷爷童中方最亲近的,她从小就跟着童中方读书,受爷爷教书育人的思想影响最深。1995年初到咸祥镇中学任科学老师时,非师范类毕业的她还不太懂如何做老师,然而通过不间断地进修,如今的她已是一名科学高级教师。在爱人的选择上,她又一次遵从了教书育人的共同价值观,丈夫钱益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教师,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好人。”这是童中方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代接班人都是这样做的。 听教师讲述几代人的教育故事 教师世家扛起家族和社会双重责任 我诞生于宁波传统的教师世家。我的曾外祖父曾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他的教师生涯要从在日本教授当地宁波华商子弟小学的中文课程开始。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宁波的中小学教师。我爷爷何伟福(字温严)从东吴大学获得国际法和英美文学的双学士之后,曾经做过多年律师,后来从事中学教学,在同济中学从教多年。我奶奶忻行(字秀霞)则一直在小学担任数学和美术教师。我父亲何亚雄先后在十六中学和六中担任物理教师,从教40年,我母亲邵萍则主要在海曙中心小学任教,是一位从教38年的资深教师。另外,我姑姑在苍水街小学从教直至退休。我奶奶的弟弟、我的舅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一对儿女则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田纳西大学教书育人。我太太韩雪峰和我都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她教外语,我教传媒,我们都是2001年创校之初的第一批教师。 记得我1995年本科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之后,先后在外资银行、政府部门工作过,1999年进入高校,第一关就是课程试讲。我清楚地记得,就在我去高校试讲的那天早上,父母都早早去上班了,留在桌上的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和父亲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父亲一反生活中的严格和寡言,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如何上好一门课。父亲建议我克服初登讲坛的紧张,对学生和听课者要展现善意和微笑,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并不都像你这样喜欢挑老师的错”,一下子就把我逗笑了。有了这样的家学渊源,那天的试讲当然很成功,而且这些秘方宝典,我也一直保留至今,并每年向新教师传授。 我不知道父亲登上讲坛时,我爷爷是不是也如此地无微不至。我只记得父亲提起爷爷的善良与从容。当时的宁波华美医院有不少大夫是美国人,爷爷时常带着需要就医的学生甚至家长,去那里用自己的英语给医患双方做翻译,赢得医生和学生的尊重。我奶奶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先后在望春小学、鼎新街小学任教,最后从菱池街小学退休。不过多年之后她的学生回忆起来,更多的是奶奶的徒手空心美术字,据说是海曙教育界的一绝。 我父亲何亚雄可能是宁波最早的一批文艺青年,自学、函授本科毕业的他长年从事物理教学先后担任十六中学物理教研组长,六中的物理教研组长十年,教导主任十年,后从甬江职高退休。但他同时还是宁波市文宣队的指导教师。当时的文宣队以及六中,有不少“高干”子弟,我甚至听到他讲起这些精英们当年的故事,但父亲从来没有去联系过他们,这是他内心的骄傲,也是对师德的坚守。所以当我荣幸地成为浙江省第二批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首批五星青年教师、宁波市优秀教师时,我感受到的是整个家族的荣光。 我的女儿因为自闭症,目前在达敏学校就读,也许我们家族的教师传统之宁波一脉会在我这一代戛然而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当我得知我自己的学生正在美国、新西兰以及各个国内城市从事教师工作,特别是他们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想成为和何老师一样的老师,我就会坦然很多。所谓教师世家,不仅是一种家族责任,而且是一种社会责任,也许我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甚至我希望,也许新的教师世家,会从我的学生们开始。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镇飚 宁波的教师世家还有很多,我们也收到了一些读者发来的家庭合影,在此选取三个家庭的合照,向读者展示。照片中老一代华发满头,新一代朝气蓬勃,宁波教育事业代代传承。 上:余姚人徐初旭一家祖孙三代6人从事教师职业。图为2008年,徐初旭(第二排中间)90大寿时,全家在浙江诸暨留影。 中:北仑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贺慧,从外祖父母开始三代9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当老师。图为1998年教师节时拍摄,那年,贺慧(后排左三)刚从原枫林中学调入北仑职高。 下:宁波大红鹰学院老师俞奕秋(右二)生活在有14位教师的大家庭中。图为2006年爷爷80岁时,与爷爷、奶奶、妈妈在五龙潭游玩时合影留念。(照片由采访者本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