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炸碉堡 活捉日本兵

抗战老兵、原鄞县公安局局长高登科的峥嵘岁月

  高登科展示抗战70周年纪念章。记者 王鹏 摄

  坐在眼前的高登科,90岁高龄,面色红润,身板挺直,思路清晰,甚至能准确说出当年在山东莱芜打埋伏,随身带的干粮是高粱饼和花生饼。

  高登科形容自己一生都是“扛枪”的:先后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百废待兴时,转业到地方,担任当时的鄞县公安局局长,直到离休。出人意料的是,战功赫赫,高登科却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做得更好”。

  人物名片:

  高登科,1926年出生,山东人。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鄞县公安局局长。于1987年离休。

  勇炸碉堡活捉鬼子

  1944年,当八路军鲁中军区的一支武工队到山东历城动员青壮年参军时,18岁的高登科怎么会想到,同村一起去参军的7个年轻人,从此断了消息,再被提及,已是阴阳相隔。

  战事吃紧,等不及“养兵千日”。穿上灰色军装,握着红缨枪,高登科直接杀上战场。

  领导的一句话给当时的高登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要枪,得要自己去夺。”人高马大的高登科很快在一次战斗中抢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枪。

  1944年,山东莱芜,高登科和战友们的目标是日本兵占据的一处碉堡。

  高登科当时站在冲锋陷阵的队伍中,引开日本兵的火力,为安放炸药的战友创造条件。回忆当时的场景,他说,跟很多人后来在语文课本中读到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的战友活着回来了。

  而在被炸得崩塌的碉堡地下室里,高登科和战友们找到一个被炸伤了腿的日本兵。活捉日本兵,这在当时是件不容易的事。

  在子弹不长眼的战场上,生死往往就在一线间。

  1944年,章丘战役,一声冲锋令下,敌我双方陷入混战。终究太少历练,高登科的战友一时慌了神,匆匆投下一枚手榴弹,偏巧落在敌我交界,人员最密集的地方。

  只听“轰……”一声巨响,不知道算不算老天眷顾,敌方一下被炸飞好几个,而这边的高登科因为趴下及时,只是受了点轻伤。

  战争带来的危险,有时并不仅仅在战场上。

  1945年的一个晚上,高登科和战友站完岗正准备回营地,沿着泥泞的山路走了好长一段,好不容易走到平地,突然两人的身子往下一沉……

  在战场摸爬滚打了一年,高登科和战友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卧倒。

  周围一下变得安静极了,预想中的爆炸声并未响起。高登科和战友过了好一会儿才敢慢慢爬起来。

  问了老战士,才知道当年有人在这里埋过地雷。或许是因为太潮湿,地雷成了“哑巴”。

  年过半百再负重任

  1979年高登科转业到地方时,已经53岁。是快到退居二线享清福的年纪,他却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到当时的鄞县公安局当局长。

  还有什么比在枪林弹雨中杀敌、求生更艰巨的?

  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百废待兴”。

  高登科清楚记得,当时的鄞县公安局管辖范围很广,还包括现在属于海曙、江东等区的地域,而全局上下只有70个民警。

  全局只有一辆吉普车,是用来办案的。就算是高登科这个局长要出门,也得走路。

  遇到有案件发生,把公文包往腋下一夹,高登科就出门了。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现在是天壤之别,除了基本的侦查手段,破案大多靠的是民警的走访,到基层,一蹲就是三四天。

  在高登科儿子的印象中,因为当时民警数量少,分工也不如现在细,父亲什么事都要管,几乎没有节假日,实在忙不过来,就住在办公室;难得回家吃饭,也经常遇到有民警上门来汇报工作。

  家人最怕的是半夜电话声响,这也就意味着必然有大事发生。有一次,几名持枪劫匪作案后流窜,预计可能经过段塘(当时属鄞县管辖)。电话半夜打到高登科家里,他立马部署了武警中队一个班的力量布防。

  在追忆战争年代时都一直表现得很平静的高登科,在讲到当年因为种种条件限制,没有破获的案件时,眼眶竟然不由自主地泛红,几度欲落泪。

  “国家已经对我很好了,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还可以做得更好。”这话从战功赫赫,拥有数十枚军功章的高登科口中说出,出人意料,却显得态度诚恳、真挚。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贺臻 通讯员 黄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