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收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藏家”到“做家”

记者 崔引 摄

  何仁善:

  把奉化的文化做进弥勒收藏里

  今年70岁的何仁善,在奉化当地因收藏弥勒木雕、根雕而颇有名气。昨日,在正在筹备的“奉化布袋弥勒博物馆”,何仁善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弥勒文化之间难得的缘分。

  十几年前,何仁善从国营企业退休之后,办了一家五金公司。“到了2007年,我把公司交给了孩子,一下子空下来了,就想找点别的事情做。”这时候,奉化举办第一届弥勒文化节,让何仁善产生了收集弥勒木雕、根雕的想法。“弥勒佛始终乐呵呵的样子很吸引我,看到它们,就觉得平和、喜乐。”

  何仁善的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说起最初去福建寻宝的过程,还真是好事多磨。“一开始是看完就买下来,有了一些教训之后,慢慢懂得了一些专业知识。”

  因为纯粹出于喜好,对于心仪的藏品,何仁善向来不计时间和成本。很多是从缅甸、印度购置原木,再请国内的工艺大师加工而成。在他收藏的2000多尊弥勒雕像中,有一尊黄杨木雕像,来自一块不可多得的原木,黄杨木与石块完美地融为一体,在工艺美术大师的加工之下,9个造型各异的弥勒栩栩如生,自得其乐。

  一尊3.45米高、10.8吨重的弥勒佛雕像在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何仁善介绍说,这块来自缅甸的楠木有500多年历史。他收藏最大的一件雕像,高4.15米,重23.8吨。

  9月19日,奉化将举办第八届中国弥勒文化节,何仁善精挑细选了十几件藏品,将和其他藏家的藏品一起,在弥勒文化精品博览会上展出。

  和其他的弥勒收藏爱好者不同的是,从最初对原材料的寻找,到设计、雕刻,何仁善一直参与其中,稍大一点的作品都亲自监工。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弥勒桃”系列。“弥勒文化是奉化本地的文化,水蜜桃也是奉化的特色,我就想应该把这两样好东西结合起来。”在展馆中,有一尊造型圆满的弥勒桃,水蜜桃里住了一个喜笑颜开的弥勒佛,看上去很是有趣。

  让何仁善觉得郁闷的是,布袋和尚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作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故事的发源地,本地制作相关工艺的人却不多,也不成规模。在自己的藏品不断增加的同时,身为奉化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的他,有了一个设想,通过奉化民间的力量,推动本地弥勒产品的发展。“希望每一个奉化人都能参与到本地文化的发展中来。”

  记者 林旻 通讯员 凌青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