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秀教师给予重奖 不合格老师要解聘

宁波打破陈规激活教师队伍

  “教师节”前,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其中23位“甬城英才”奖获得者获得10万元及以上的重金奖励,最高的奖金达60万元。

  优秀教师给予重奖,不合格老师要解聘待岗,企业技术人才进职校可入编。为激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几年我市在培养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不断打破陈规,试行创新举措。

  周 浩

  23位教师获重奖

  今年,我市教育系统共有23名教师获得我市人才最高荣誉奖———“甬城英才”奖。

  根据《宁波市人才奖励办法(修订)》的通知》,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获得者宁波大学王礼立、宁波工程学院吕忠达等2人,每人一次性奖励人民币60万元;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获得者宁波大学乐传永、宁波外事学校俞毅等6人,市文化名家奖获得者宁波大学陈正良、林邦德等2人,市教育名师获奖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王姬、余姚中学王爱娣等10人,市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奖获得者宁波市达敏学校刘佳芬,市优秀留学人才奖获得者宁波大学夏银水、宁波工程学院鲍明东等2人,每人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

  企业技术人才进职校可入编

  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宁波中职教师队伍,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教师可直接进入面试,而且不受岗位与应聘人员1∶3比例限制。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2008年,我市推出这一新举措。

  吕海波原是余姚一企业的技术员工,去年9月,通过这一特殊的“绿色通道”,成为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机器人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吕老师指导学生选送的参赛作品“送餐机器人”获得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一等奖。

  企业出身的吕海波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宁波在引进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实习实训教师时开辟的绿色通道,让我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企业人’有机会成为‘事业人’。”像吕海波一样,近年来不少优秀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了宁波中职教师队伍。

  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说,“在人才引进上,我们打破了企业能工巧匠进入事业单位的壁垒,使优秀紧缺人才‘进得来’。”

  据统计,近3年来,仅市区4所中职学校就通过这一“绿色通道”,从企业引进16位紧缺专业技能人才。

  不合格老师要解聘待岗

  不合格老师要被解聘待岗,教师不再是铁饭碗。2014年,我市率先制订《关于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优化,并把制定退出机制的要求分别列入2015年县(市)区目标考核指标和直属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

  鄞州区于去年出台了教师退出岗位机制,按有关规定,对不能竞聘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等原因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退出岗位分四种情形:转岗、待岗培训、离岗退养、解聘。规定实施一年来,已有2人离岗退养、9人解聘。全市已出台该文件的鄞州、慈溪、象山及市直属学校,已有51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

  采访中,不少校长认为,退出岗位机制这个“紧箍咒”,对教师形成了约束,督促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注重自己的修养、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能力、强化专业精神。

  在多个组合拳的推动下,这几年,我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在“教师节”前夕,又有35位中小学教师被授予“2015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在人才引进上,我们打破了企业能工巧匠进入事业单位的‘壁垒’,使优秀紧缺人才‘进得来’;在专业发展上,我们要建立符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和成长平台,使业绩显著、潜力较大的教师‘上得去’。”沈剑光说。

  ■新闻链接

  中职教师读博深造 还能赴国外大学学习

  新学期,古林职高余将涛老师将多出一个博士生的身份。

  2013年,宁波市教育局推出了“卓越工程”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入选者不仅可以攻读博士学位,还能去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学习。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由市教育局牵头,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三方合作。市师训中心负责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该计划分为课程学习、理论研究和学术考核三个阶段,学制为4~6年。

  余将涛老师通过考试选拔,成为该计划新一批学员。值得一提的是,30岁的余将涛还成为了鄞州区高中课堂最年轻的博士生。

  余将涛老师现为古林职高学前教育组教师。2010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后来到该校,在学校的五年里,潜心于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所做的课题也相继获得了宁波市教研课题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选拔考试的过程中,余将涛老师碰到了不少的挑战。宁波诺丁汉大学对英语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是全英语进行的。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他积极向学校的英语老师请教,经常沉浸在一个单词、一个语法当中,从中也得到了学习的乐趣。

  报考时余老师正在筹备自己的婚礼,婚后第三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真是应验了那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人生实在太喜悦了。”余将涛说,“读博需要4~6年,我要让将来的宝宝有个博士爸爸!”平时喜欢专研课题的余老师当了5年学前教育教师,留下了一堆思考:职高生初中阶段大多有受挫的经历,如何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推动中职学校与高校的衔接?如何改善当前社会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高教育的现状,他渴望博士阶段的学习能够带来新的理念。叶建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