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女儿屠呦呦

高中时曾先后在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就读
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开明街26号,屠呦呦在宁波生活时就住在这里。 记者 王鹏 摄
  20世纪80年代初,屠呦呦在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对于宁波人来说,屠呦呦获奖的意义尤其非凡,因为,她是阿拉土生土长的宁波人。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宁波。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记者 李臻 

  昨日,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到宁波,她的母校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的师生们都欣喜至极。屠呦呦1948年春到1950年春在效实中学读高中,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从私立的效实中学转到公立的宁波中学。

  心系故乡、心系母校

  根据宁波中学保存的档案显示,屠呦呦住在开明街26号,父亲经商,母亲没有工作。

  翻开宁波中学的简史《百十春秋》,在1951年高中毕业生的名单上,能找到屠呦呦的名字。与她同一届的同学也是人才辈出,有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少将童中杰、著名出版家傅璇琮等人。10多年来,宁波中学两个月一期的校报,一直都在寄给屠呦呦,从未间断。

  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宁波中学副校长陆雁介绍:“宁波中学51届是一个传奇的年级,出了一大批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科学家、院士。据屠呦呦当时同学说,她刚转入宁中时,各学科的成绩大多平平,但是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

  “非常低调!”这是两所母校的校友对屠呦呦的感受。效实中学副校长张悦告诉记者,哪怕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后,屠呦呦也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屠呦呦是效实的骄傲!在百年效实陈列展中,作为我们的杰出校友,她有专门介绍。我们在北京举行校友会,前几年,她都一直参加,但近年来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不参加了。但是,她一直心系故乡、心系母校的。”

  张悦告诉记者,2011年冬,当获悉效实中学举行百年校庆时,她委托宁波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向母校赠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正是她多年研究的成果著作,“封面上亲笔写着‘赠母校惠存’,下面有她的签字与印章。”张悦告诉记者。

  2012年,屠呦呦也向宁波中学赠送了这套蓝色封面的书籍,陆雁说:“2011年,学校曾想去拜访屠呦呦,但她非常低调,只是说不必了,而后寄来了这套书,并表示这是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成绩。” 

  很朴素,很低调

  “我们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特别高兴,其实今天下午5点半我们就从网上得到消息了。”宁波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会长陶瑜瑾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充满了兴奋与自豪,“首先,屠呦呦作为我国科学家取得这么高成就,值得高兴;其次,屠呦呦还是宁波人,是我们的校友,这更值得骄傲。”

  陶瑜瑾1955年毕业于效实,和屠呦呦相识多年,“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有300多名会员,很多都是做科研工作的。屠呦呦前几年每年都会来参加年会,也参加校友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她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很朴素,很低调!”

  虽然那时屠呦呦尚未获得国际上的奖项,但校友们都知道她长期从事青蒿素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陶瑜瑾说:“今天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随着屠呦呦年纪增大,她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近几年的校友会她都没来参加,但坚持缴纳会费。”

  在2011年10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陶瑜瑾当天想祝贺她,但是去电话时却发现电话停机了,和屠呦呦的单位联系,单位同事表示她搬家了。最后,陶会长通过屠呦呦的女婿,联系上了她,原来那几天她正在美国领奖。

  2011年11月9日,屠呦呦亲自致电陶瑜瑾,说自己刚回到北京,还没上班,正在倒时差,并把新家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告诉了陶会长,“我眼睛不好,看电脑比较少,书信还能看。”

  因为同是科研工作者,年龄也相仿,屠呦呦和陶瑜瑾在电话中聊得比较多,陶瑜瑾说:“她非常低调,在获奖后,很多亲友和相关单位都向她发来贺电,也表示要前去拜访,也有人通过我表示了这个意思。但她都婉言谢绝了,更是拒绝了媒体采访,她一直说谢谢大家,心意我领了,请大家理解。”

  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

  屠呦呦说过的一段话,尤其让陶瑜瑾感动。屠呦呦有次在聊天时说道:“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没有心思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国外,也从来没想去获奖。青蒿素的研究,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团队的成果。”

  陶瑜瑾说:“我也是做科研的,非常理解屠呦呦的这种心情,在她的心里,只有研究是第一位的,只有造福患者是最重要的,名利之类看得非常淡泊。”

  陶瑜瑾告诉记者:“我们都知道,屠呦呦对家乡一直很有感情,她曾经说过效实中学的学习生活对她影响颇深。”2011年12月,屠呦呦还向学校寄去自己的专著,“那次我邀请她一起来参加学校的百年校庆,她告诉我只要自己身体能行,一定争取去。”

  但是,屠呦呦最终没能成行,屠呦呦身体的确不好。后来有一次,陶瑜瑾给屠呦呦打电话,恰好她不在家,是她先生李廷钊接的电话。李廷钊也是效实校友,心疼地“抱怨”:“她身体一直不好,却一直不请病假,现在眼睛也不好,走路也不方便,还坚持上班,太不爱惜自己了。”

  简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荣誉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

  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二三事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目前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曾经多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屠呦呦的老屋就在开明街26号。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姚庆三故居就是屠哟呦的老屋,屠呦呦是姚庆三的外甥女。屠呦呦小时候就住在外婆家,她一直在那儿长大。

  姚宅是民国初期的优秀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

  丈夫是效实的校友

  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与屠呦呦同龄。据陈老先生介绍,初中时他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陈效中来到宁波后,屠呦呦还给他来过一封信。

  陈效中回忆说,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高中时曾先后在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就读,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她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了,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英国,现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很活泼,现在北京。”

  生活上是个粗线条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屠呦呦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会议,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经历了近200次失败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屠呦呦及其领导的中医研究小组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查阅大量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仅对青蒿素的试验就经历了近200次失败……最终淘尽黄沙始得金。

  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接到“中草药抗疟”研发任务时,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太多太多。

  综合《南方人物周刊》《环球时报》《时代周报》等 

  屠呦呦的梦想

  ———用古老中医药促人类健康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据《时代周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