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俄女作家
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获奖者姓名。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现居白俄罗斯,主要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曾多次获奖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西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出版。 

  阿列克西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

  阿列克西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西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西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作品体裁助力获奖

  可以说,无论是媒体还是海外各大文学论坛,对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关注并不多。因其作品数较少,目前不超过10部;此外,她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不大;再次,身为一名纪实记者,其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对重大悲剧性事件当事人采访稿的合集,更类似于“口述史”,作者个人的存在感非常微弱。

  不过,自2013年以来,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多有瑞典语译本问世,包括《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也为其获奖增添了不少优势。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另一优势大概是其作品体裁———传记文学。只因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获此殊荣。刘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