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闻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艳芳 一生只做一件事

  周艳芳向记者展示越剧中的亮相动作
  《齐王斩后》中扮演钟离春。
  图右为周艳芳饰演的李双双。

  她的人生,似乎从6岁开始,就定下了基调。

  这基调是余音绕梁,是缠绵悱恻,也是雄奇英武,飒飒凛然。

  稚嫩的她,从追着铃铃叮当的黄包车开始,就迈入越剧之门,再也没有出来过。

  她是今年73岁的越剧老艺人周艳芳。  

  记 者 陈也喆 通讯员 友燕玲 周东旭 文

  记 者 崔 引 摄

  人物名片

  周艳芳,越剧演员,1942年出生于宁波。她是解放后宁波培养的第一批越剧演员,获得1960年宁波专区青年演员汇演一等奖,1957年宁波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三等奖。现为宁波剧协越剧研究会理事,宁波大剧院越剧联谊会副会长。

  1 追着黄包车跑的女孩

  上世纪40年代的宁波新街,繁华闹猛。

  当年的新街附近有大光明剧院、天然舞台。尤其是天然舞台,是旧时宁波专演越剧的戏院。

  有一个6岁的女孩,就住在新街。她喜欢上袅娜婉转的越剧,常常跟着母亲,去庙台看不用买票的越剧。

  那时候,越剧名角毛佩卿在大光明剧院和天然舞台往返演出,往往会路过新街。

  每当毛佩卿乘坐的黄包车,铃铃啷啷地疾驰而过,女孩便会扔下手中的一切,一路追着跑。

  一直追到天然舞台的大门口,她才气喘吁吁地停下,伸长了脖子往里看。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追星”。

  母亲看到此情此景,直摇头:“你一点都不喜欢读书,那么爱看戏,干脆跟着毛佩卿学戏好了。”

  没想到,母亲的一句怨怼,彻底扭转了这个女孩的一生。

  女孩眼睛顿时清亮起来:“好啊好啊,我要学戏。”

  拜师门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女孩的母亲四处托人,可是当毛佩卿的徒弟谈何容易。

  最后,女孩被当时有名的老生演员杨桂芳收为徒弟,学习越剧老生。

  这个女孩,就是周艳芳。

  拜师学艺那年,她7岁。

  2 她的用心引起毛佩卿注意

  7岁的女孩学老生,想起来也是蛮滑稽的。

  稚嫩的粉脸,戴三绺灰白胡子,个子还没有桌子高,行为举止却得像一个老男人。

  这样的反差,让年幼的周艳芳觉得新奇。

  虽然学的是老生,她还是逃不掉一些武功身段的练习。她跟着专门的武行老师学打戏。

  从前的越剧,跟京剧一样,每次有大戏演出时,前面都会加一些开打的场面戏以烘托气氛。

  后来越剧走向话剧和昆曲相结合的道路,就渐渐地少了武打戏。

  尽管如此,年幼时打下的基本功,对于越剧演员的精神气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一年后,周艳芳随师傅杨桂芳加入了新艺越剧团。8岁的她,慢慢长开了。当时的团长觉得她外形秀气,适合演小生。于是,她便改行学起了小生。

  两年后,新艺越剧团与佩卿姐妹越剧团合并,成为宁波市越剧团,毛佩卿任团长。

  听说偶像毛佩卿当了团长,周艳芳不知有多兴奋,她更加刻苦地练功学戏。

  毛佩卿发现,这些演员中,小生实在太多了,花旦却寥寥无几。

  于是,一部分小生改行为花旦,周艳芳就是其中一个。

  改学花旦后,一开始,周艳芳是跑龙套的,但她并不妄自菲薄,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毛佩卿上台演出时,周艳芳总是跟着看演出,每场都不落下,看完就自己默默模仿,进步飞快。

  毛佩卿开始注意到周艳芳,她比其他学员都小,却比别人都用心。

  有一次周艳芳告诉毛佩卿:“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你的戏,还追着你的黄包车跑呢,小书包都扔啦!”

  毛佩卿听了之后,笑得合不拢嘴,从此以后,毛佩卿就总带着周艳芳。

  只要有学习培训的机会,毛佩卿都会让她去。

  毛佩卿让周艳芳去上海学习,吃住都在上海越剧院。

  周艳芳还被推荐去杭州学习“百戏之母”昆曲,那些经典的昆曲剧目《长生殿》《牡丹亭·游园惊梦》《红娘·假期》《桂枝写状》等等,带给她很多艺术养分。

  她回到剧团后,把昆曲中的优美程式,运用到越剧中来,人人都说她动作漂亮。

  这些程式的积累,使她塑造人物时能信手拈来,流畅准确。

  因为周艳芳唱的是“吕派”,毛佩卿还请“吕派创始人”吕瑞英教周艳芳学戏。

  学的那出折子戏,周艳芳还记得,是《别洞观景》。

  这出戏,讲的是修炼千年的仙姑,不甘寂寞,来到人间观赏风光。人世间美好的爱情,让她陶醉,她决心不再回洞府。

  这出戏的难点,在于花旦的翎子功夫戏。吕瑞英手把手地教周艳芳,她的演技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一次跟毛佩卿同台演出,周艳芳还不到20岁。

  毛佩卿演杨宗保,周艳芳演穆桂英。周艳芳起初吓得不敢演,她对毛佩卿说:“毛老师,我怕你,你的打戏太快了,我跟不上你。”

  “不要紧,我会照顾你的。”毛佩卿安慰她。

  果然,到了“大破天门阵”那出戏,毛佩卿放慢了速度,处处让着周艳芳。

  3 和毛佩卿的师徒情谊浓

  与电影《舞台姐妹》

  失之交臂

  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美其名曰“一日三功”。

  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就练功:大毯子功、小毯子功,跑圆场,中午再练一次,下午背着铺盖下乡演出,演出完最后练一次功。

  如今回想起来,周艳芳直摇头:“不知道那时候哪来那么多的精力。”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1962年,有一部展示中国农村妇女的优秀电影《李双双》。

  这部电影好评如潮,给当时积极排演现代戏的宁波市越剧团提供了一个好素材。

  而越剧版的“李双双”,就是当年才20岁的周艳芳。

  刚接到这个戏时,她很担心演不好。因为李双双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性格粗犷,大大咧咧。

  而周艳芳长期塑造古装人物,要从原有的表演程式中剥离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开排的时候,周艳芳总是找不到感觉,她觉得自己演的这个人不是农村妇女,倒像是娇滴滴的小姑娘。

  于是,她决定到农村去,观察村妇的一言一行,去生活中寻找灵感。

  她发现,长期在农村生活的女人,做事麻利,讲话爽直,不像花旦那样羞答答的。

  她意识到,自己在昆曲中学到的柔美的程式,必须为了角色摒弃。

  那时候的周艳芳,正是最青春貌美的时候,她纤腰如柳,走起路来不由自主地扭动,可是为了演好李双双,她连“美”都舍弃了。

  她在戏服里穿了一层厚衣服,再在腰上绑了粗腰带,一个从里到外都粗犷的农村妇女,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戏,她获了很多奖,可是奖状在一次次搬家中遗失了。

  “只记得那时候的奖品也很简单,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就是所有的奖品。”周艳芳回忆。

  1962年,周艳芳在杭州演出《桃花扇》,正巧电影《桃花扇》剧组也在杭州拍外景。

  那天,谢晋导演也在,他是来给电影《舞台姐妹》挑选角色。后来,谢晋特意到宁波,找到毛佩卿,想邀请周艳芳在电影中扮演“月红”。

  月红,在戏中要有俊朗的小生扮相,又要演娇俏的花旦,这对于学过小生和花旦的周艳芳来说,简直驾轻就熟。

  只可惜,谢晋来宁波的那段日子,周艳芳随剧团下乡演出了。就这样,她与谢晋导演的电影失之交臂。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5 演技纯熟,

  扮演钟离春

  1966年开始,样板戏占领了全国的戏曲舞台,宁波的越剧也不例外。

  那时候,周艳芳演出样板戏,要求唱腔是越剧的,唱词和念白却要用普通话。

  她们从小说唱惯了越剧,连说普通话,也带着“越音”,因此不伦不类的,很是别扭。

  “文革”结束后,剧团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周艳芳演起了熟悉的祥林嫂与祝英台。

  这时候的周艳芳,到了舞台表演的最佳年纪,不管是人生阅历,还是舞台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塑造人物上,会加入自己切身的体会。

  周艳芳觉得最过瘾的一个角色,是上世纪80年代在《齐王斩后》中扮演的钟离春。

  钟离春,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她是一名武将,又是一位王后,不仅要有英武之气,还要有王后的威仪。这与周艳芳从前塑造的角色完全不同。

  周艳芳年幼时打下的武戏基础,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演出大获成功,戏迷的书信,纷至沓来。

  那是她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如今,周艳芳早已退休在家,但隔三差五仍有越剧票友上门请教,她也会经常去剧团、院校,为青年演员排练越剧。她乐得向他们传授越剧的一招一式,一念一唱,在越音袅袅中度过晚年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