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秋风起,桂花落,红衰翠减,寒暖交错,整个报社都会被一种微妙的气氛所笼罩。员工们开始莫名烦躁,在家动不动对老婆孩子吹胡子瞪眼,在单位一不高兴就和同事翻脸拍桌子,但一出门又像变了个人,走到哪儿都温良恭俭让,对谁都笑靥如花。 对报纸这个行业来说———发行季,又到了。 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变得底气不足。纸媒没落的传言说了这么多年,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撩拨我们敏感的神经。 还记得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那天晚上吗?晚饭后摄影记者在微信上和我吐槽这个糟糕的长假:自己和女儿都生病,正挂着盐水,全家都在医院。正聊着,他打住话头,说要去航拍屠呦呦的故居了。 说真的,当我知道他刚挂完盐水、拖着还不满周岁的孩子、带着全家去拍照的时候,心中冒出一个冷冷的念头:今天手机上的相关消息已经铺天盖地,你确定连夜拍来却必须等到第二天才见报的照片还有人看? 请原谅,罗嗦这么多仅仅是因为个人感情: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像初恋一样,爱恨交织刻骨铭心,剪不断,理还乱,拿得起,放不下,说起来一脸嫌弃,内心却无比害怕失去…… 但我们都明白,感情不能当饭吃。做记者的每天面对冰冷的现实,最知道“鸡汤”无用,都羞于拿“情怀”来营销。 一年240元的订报款不算多,但至少可以邀朋友吃一顿饭,或者让孩子上两节钢琴课,仅凭“报纸不死,我们陪你读到天荒地老”之类的口号就让人掏钱是不厚道的,所以,我们准备了实实在在的、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一、如果您有个孩子 第一个理由还是和屠呦呦的新闻有关,我的心灰意冷并没有影响同事们的热情,他们依然热热闹闹地做了7个版(当天出刊8个版)。第二天我去一个朋友家,看到她正拿着《东南商报》给上一年级的孩子讲屠呦呦。她认为这是最简单靠谱的办法,因为报纸全面,有条理,只要一页页翻过去,挑重点讲就行了。 这个理由最近被重复了无数次,和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相比,报纸无疑是最适合孩子的资讯来源,因为它信息全面又安全无害,不担心沉溺,性价比高,内容绝对健康,各种信息像营养套餐一样搭配合理。 此外,为了不被领导扣钱或者降级,不被有关部门或采访对象抓到小辫儿,经过严格训练的我们努力使语言更规范,事实更公正客观、真实全面。所以,对正在架构人生和建立自己语言体系的孩子们而言,一份严谨的报纸是靠谱的。 报纸阅读还是通往书籍阅读的台阶,教育专家尹健莉就在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育儿牛书里建议,如果孩子实在没有阅读的兴趣,可以从报纸开始,从有趣的社会新闻开始。 对了,我们还擅长把各种政策讲得深入浅出,老少皆宜。这是每个时政记者的基本功哦。我们加班加点绞尽脑汁,把规整的文件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又是画图又是制表,又是讲故事又是举例子,就是为了让全民都能看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又作了哪些努力。 给孩子订一份报纸吧,这能让他更快更客观地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 二、如果家有考生 第二个理由,也许会被骂“无厘头”。 还记得2012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吗?就在高考前的10多天,《东南商报》在头版和二版发了和考题一模一样的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一年,我们因为押中了高考题而得意了很久。 当然我们应该谦虚一点,3年前的这桩偶然事件不该再拿来“炒冷饭”。可作为一个总在双休日采访各类考试的苦行僧记者,我还是忍不住吆喝一下,复习的时候偶尔翻翻我们报纸,是有好处的。 比如最热的公务员考试,今年有一道面试题,大致是针对电动车违法违规现象不断发生,让考生就全市电动车驾驶情况做一份调查,并谈谈对整改的看法。很多同事都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在我们每年都做的宁波市交通事故分析报道中,电动车总是重中之重;去年年底,我们还推出过一个主题为“‘车技’惊心———电动自行车,且行且珍惜”的版面,这些图文并茂的素材都会让考生有话说。 去年的一道面试题是关于国民阅读率下降的,而我们做了多年宁波市民阅读调查,如果考生有留意到,一定会有所启发。 我采访过的公务员面试考官说,他们不太满意机械培训的考生,回答过于程式化,套路痕迹太明显。得高分的是一些接地气、重实例的回答———这不刚好是我们的报道吗? 我们从不押题,只是报道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不过刚巧,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以及一些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越来越向这方面靠拢。另外,我们不但有事实还有观点。考生有空可以去看看我们的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志明有话讲”,也许很多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哦。 当然有些内容,网络上也能找到。可你不觉得,报纸更适合当复习资料吗?可以圈圈点点划重点,可以剪下来随手一贴,考完还可以和讲义一起撕了,有漫天飞舞的美感…… 三、如果我们的内容让你觉得值得收藏 第三个理由要从两段意外经历说起,2009年11月我写过董幼祺介绍孩子如何预防流感的稿件,一年后我女儿上幼儿园,有一回我在她同学家,无意间发现门上贴着这篇稿子。孩子妈妈说,她是特意收藏,因为真的管用。 今年夏季,我们耗时一个多月,做出了7个版的抗战时期宁波中学内迁纪事,后来遇到了好几个朋友,说他们被深深打动,收藏了那期的报纸。 总编辑教育我们,“如果你创造的,是那种让人珍藏、愿意留存,而不是随手一扔的作品,怎么会轻易死掉?” 所以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努力。 也许您已经发现了《东南商报》的微妙变化,我们在不惜版面地把一件事说透,把枝枝蔓蔓理清,把故事讲好。 您说报纸时效太慢了,比不上网络?其实不然,我们在花时间认真地调查,采访不再是表象的浅尝辄止,而横向旁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探及历史深处,努力将其变成一种长久、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有个前辈说,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背后,有关文化、人性与变革的东西是清晰的。我们重点打造的“程钟婧鼓”、“财经视点”、“周日读本”等深度报道栏目,也是希望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 纸媒唱衰这么多年,走了不少同事。剩下的,只有像我这样除了写稿外实在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以及像那位连夜带病去拍屠呦呦故居的同事那样、特别热爱这个行业的人。相同的是,我们都会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不仅仅提供资讯,不仅仅在吃早饭时或者地铁上匆匆翻一下就扔掉———这是一张有角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原生新闻纸,它适合您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或者下午,或者睡前在温暖的床头灯下慢慢地读,细细地读;或者陪着老人、孩子,边看边聊;在看到一个引起您共鸣的稿件的时候,默想,慨叹,静坐,出一会儿神。 这样的一份报纸,您真的不需要吗? 记者 樊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