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19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手医疗机构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距离最近的“滴滴医生”将第一时间上门问诊,并赠送免费的阿里健康药箱。 号称目标为“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的这一新诊疗模式,能否颠覆目前在大医院“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困局?被互联网日益渗透的移动医疗究竟能走多远? 首日1000人次呼叫医生 据初步统计,两天内四座城市共计2000多人次呼叫医生,最终上门提供问诊服务的有40多单。 阿里健康和滴滴出行方面解释说,呼叫之后没有医生上门问诊,主要源于几种情况:用户与医生的距离超出活动的覆盖范围;用户需要的医生此次活动没有对应的科室;医生在路上需要一段时间,问诊时间也较长,一天下来能完成的单量有限。 “在上海,医生坐车到一个骨折的病人家用了约30分钟,诊疗用了大约40分钟。此次我们想要尝试的,就是让名医能够非常细致地对患者进行诊疗。”滴滴专车华东市场总监唐意介绍说。 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说:“开展这个项目的原因,首先是针对目前公立医院看病难、排队长的问题,上门医疗存在巨大需求;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家庭医疗资质的医院,未能填补所有的上门就医需求。”倪剑文说,“滴滴医生”服务的患者,主要是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人,选择的合作医院都是有上门医疗资质的,选择的医生有外科医生也有全科医生。 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心血管权威专家胡大一表示,目前,医生资源多数被“拴”在大医院,医疗资源高度垄断,患者很难找到医生,医生的多点执业也很难落实。“送医上门”活动能够解放医生资源,还方便患者找到专家就诊。 参与此次活动的既有公立医院医生,也有民营医院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文辉是被“滴滴医生”纳入的第一批医生。提到上门服务,她表示:“之所以加入活动,一是因为我曾开展过互联网医疗业务,在互联网上有一定‘患者缘’;二是随着国家推行分级诊疗,医生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得到经过筛选的有学术研究质量的病人群体。” 实际是分级诊疗的理念 实际上,“上门医疗”并非新鲜事物,在欧美、新加坡、日本已比较成熟,甚至在国家层面进行医疗保险覆盖。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里,不管是传统的医疗模式还是互联网医疗,都是以帮助病人为目的的,医生应该学会拥抱新生事物。 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朱思泉认为,“滴滴医生”上门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上门的医生可以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再据此作出下一步的就医安排。这其实是一种分级诊疗的理念。互联网是一个手段,是帮助病人进行科学就医、合理就医和分级诊疗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推动医改进行。 会否加剧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一些专家提出担心:在医生抽出时间上门服务后,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会否变得更加紧张? 倪剑文认为,“上门医疗”会否影响到整个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效率,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得出结论。从效率配置来说,公立医院是满的,民营医院很多时候并不满;大医院满,社区医院不满。医疗效率本身就存在不均衡性。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医生上门,比如急救型。未来应该会有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和更多操作细则、流程设计,这次的试水反馈会作为参考。”滴滴专车华东市场总监唐意介绍,“其实这是便利性的问题,不是资源的问题,如何利用资源是共享机制的根本。” 此外,在部分专家眼里,“滴滴医生”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否持久、壮大仍存疑。 有专家认为,急救的可以叫120,上门的群体如老年人动不了、残疾人、慢性病,一般不是那么紧急的,这种需要是可以用预约替代的,也不一定需要医生迅速乘车上门,可以护士来打个针、康复指导。考虑到我国医生资源本身就紧张,大医院专家资源更是紧张,病人到诊室就医是最节约、最合理的。此外,上门服务肯定是高价的,现在可以先烧钱、不让病人多花钱,将来怎么办?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