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沈海涛 |
日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酝酿住进养老院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记者获悉,钱理群先生早已卖掉住房并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钱老回应称,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10月22日《京华时报》) 作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老选择进入养老院养老的消息甫一传开就引发热议。从公众的反应来看,主要表现为诧异。囿于长久以来所接受的养儿防老和居家养老观念,人们更多地将社区养老视为不得已的次优选择。但无论从国外的经验还是我们所面临的养老趋势看,社会化养老都将是未来人们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之一。就此而言,作为名人的钱老卖房选择社区养老,置于公共意义上,首先是一次观念的刷新和行动上的示范。 但问题在于,钱老的从容选择,对当下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难以复制。比如,钱老夫妇无子女,在选择社区养老时或就更无心理包袱;其次,能够卖房入住每月住宿费大约2万元的养老社区,也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区养老仍面临观念和现实层面的双重压力,更重要的是,当前普惠式的公共养老资源仍旧显得稀缺。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31833个。机构、社区等养老床位合计达到584.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7.5张。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50到70张。同时,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缺口高达1000万。这些都是当前大多数普通人所面临的社会化养老现实。 且在整体养老资源供应不足之下,又蕴含较为复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在养老资源的投放层次分布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高端养老床位呈现出一定的限制状态,空闲率高达40%,而普惠式养老床位大多仍一床难求。因此,在推进民办资本进驻养老行业的同时,如何保障资源投放上的平衡与理性,尚需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从地域差别上看,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的公共服务水平和需要又有较大不同。相对而言,农村养老由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底子薄,缺口更大,特别是加上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偏多,且观念上更偏重于居家养老,所以养老服务既要确保量的供应,又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 当下看来,社区养老仍是时髦选择。然而,随着老龄社会的纵深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去哪儿养老,将成为多数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选择。但不管怎样,民众养老观念的转变和多元化,有赖于像钱老这样的名人作出示范,更需要职能部门有前瞻意识,及时转变观念,看到社会化养老的大势所趋和所面临的资源缺口,作出相应的对策。如此,钱老的选择将不会成为多数人难以效仿的孤例。 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