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辰光的割稻人客

  割稻客和雇主讲价。
  外地农民聚集在灵桥附近,等候雇佣。

  拍摄者/讲述人:陈曙皓,男,63岁

  “割稻客”,这个词,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会觉得陌生。其实,这是一个蛮古老的行当。

  没有收割机与插秧机的年代,宁波周边的农村,每到夏天,总会找雇工做帮手,收割水稻,也就是宁波人说的“割稻人客”,或是“山头客”。

  那个时候,种粮大户几乎都种着10亩左右的早稻,家里只有一个男丁的话,是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将所有的早稻都收进来的。而且,收早稻,必须抢收抢种,否则过了节候,损失就大了。

  宁波的割稻人客大多来自温州、台州,也有一些来自宁海,年纪从20岁到50岁都有。他们脚穿草鞋、掮包袱,头戴笠帽,三五成群地站在灵桥畔的大树下,等待雇主。他们大老远地赶来,自带了大饼、馒头等干粮,我拿起相机,准备拍他们的时候,有个小伙子正在包里掏大饼,他冲我笑了一笑,心里也许在想:有什么可拍的?

  头戴草帽的雇主终于来了,他从鄞西赶来,骑着一辆自行车,周围的割稻客赶紧围拢过来。

  他们声音很大地在讲价钱,可是雇主说的是鄞州话,割稻客们说的是温州话和台州话。

  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家乡话,却还是费劲地用手指比划着数字,那场面,简直就是“鸡同鸭讲”,看着也蛮滑稽的。

  大多数割稻客前几年就来过,雇主每到收割季,写信过去让他们按时来就是了,这也算是长期合作关系了。

  割稻时节,雇主们对这些“人客”很好,因为他们是跋山涉水来帮忙的。

  食宿由雇主来安排:三餐干饭,菜肴往往少不了鱼、肉、蛋;两顿点心,香烟老酒也少不了。遇上下雨天,割稻客不能出工,只能待在雇主家里,但是酒菜饭一点都不会少,工时等到晴天再补回来。这就是宁波老话讲的“割稻客,吃雨饭”。

  那天拍完照,有个人走过来质问我:“你拍这个什么意思?”我已经记不清那个人的打扮,也许是觉得我另有所图。不过我的想法真的很简单,我有种预感,这种现象过几年肯定会消失。

  农业机械化后,割稻客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似乎一夜之间,那些头戴草帽,笑容憨厚的远方来客,成为了岁月中泛黄的记忆。记者 陈也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