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忠夫(化名),男 记者:陈也喆 插画:章丽珍 倾诉热线:87682535 15888563497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情感倾诉QQ:3148917426 公众微信号:dnsbqg 这是一位老人写来的信。他叫忠夫。年纪大了,总是爱回忆,回忆有苦有甜,可是忠夫老人的回忆,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他帮助别人,是出于天然的怜悯,并没想过什么回报,可结果呢,做了好事被人遗忘也就罢了,甚至还被反咬一口。 穷苦的远房亲戚 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农夫与蛇》的故事。 老师说,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要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待恶人,不能心慈手软。 当时小小的我,还不谙世事。我心想,人与蛇怎么能混为一谈。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人心都是肉长的,人都是有良心的,对待任何人都要友善。 然而,活了一辈子,我才真正体会到《农夫与蛇》的内涵。 我有个远方亲戚,他们家只能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形容。 他的父亲是个聋子,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 他们家全部的家产是一只箱子和一张床,生活用品大多也是别人用剩下的,要啥没啥,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常年租着别人家的房屋。 更悲惨的是,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父母天天争吵,家庭气氛很不和谐。 我经常听父母提起过他们家的凄惨,心里想着,等我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帮他们一把。 帮他们造了房子 他们隔三差五就换一处住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搬家,还要忍受房东的挑剔与埋怨。 直到我工作以后,他们家搬到了我们村。我心想,我帮他们的时候到了。 我主动给他们建房子,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村里的人,所以造房子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障碍,我都挺身而出,帮他们一一排解。 房子快要建好的时候,我听到他们家的闲言碎语,说我其实是为自己而造,他们只是暂时住一下。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但转念又想,他们一直以来受尽旁人的白眼,一时还不能接受别人的好,以后总会想明白的。 就这样,房子造好了,他们一家搬了进去,再也不用忍受房东的奚落。 没有回报反被污 自从住到我们村以后,他们家的境况越来越好了,看到他们脸上绽开笑容,我的心里喜滋滋的,这中间应该也有我的功劳吧。 国家政策开放了,个人可以搞运输了。有一年,他们家的儿子开始跟人合伙做中巴车运输生意。 他们需要我帮忙,只要说一声,我都会马上放下手头的一切,鼎力相助。 我替他们招揽乘客,上车卖票。为了他们家的中巴生意,我曾好几次向单位请假。 连单位领导都说我:“这是你亲戚的车,你为啥总是那么积极?工作上的事不顾,自己家里的事也不管了。” 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可能是不想眼睁睁地看到他们辛苦,总想尽自己的力,能帮一把是一把。 就这样整整帮了三年,我一分钱报酬都没拿,甚至连一顿饭、一根烟他们都没有给过我。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帮助他们家,从来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可是我最痛心的是,到头来他们家的人还在背地里污蔑我,说“天晓得他有没有从车票袋里掏钱”。 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知道了以后心凉得无法言说。 没过几年,他们就赚了大笔的钱。因为那时村里还没有中巴,他们算是垄断经营,村民们出趟远门都会坐他们的车。 渐渐地,他们的楼房盖得越来越高,还在宁波市区买了房子,日子越过越好,可我对他们当年的倾囊相助,他们却似乎忘得一干二净。 我母亲健在的时候,曾对我说过,你这样帮他们,却没捞到一句好话,这是你前辈子欠下的债啊…… 如今,他们家与我们家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事情也过去了几十年,可是我心里总是挥之不去那段阴影:为什么帮助别人,最后却换来冷漠与伤害? 这么多年来,我也听到过身边类似的故事,有些家境贫寒的人,受到别人的资助,觉得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激,一旦对方不再援助,他们反而会心生怨恨。 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本期特邀嘉宾:张子霁(宁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咨询科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协会会员) 实际上,贫穷这件事情最为可怕的部分不是物质上的缺少,而是精神上的贫瘠。这种贫瘠会衍生出两种感觉,一种对内,为“匮乏感”;一种对外,为“不信任感”。 “匮乏感”是如何发生的呢?在一个物质基础极其缺少的环境下,尤其父母内心因匮乏而无法使孩子富足的时候,实际上会强化一个人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物质对他们意味着太多东西,比如爱与自尊。这种内在如黑洞般的匮乏感带来的长久影响就是不知足。这种不知足不会因为他们得到多少生活上的改善而消除,内心仍然是个“穷人”,因此睚眦必较。 “不信任感”又为如何?倘若有人表达善意,他们便觉得无法信任,觉得对方一定有目的。因为在他们内心的假设上,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真情的,他们无法理解善意这样纯粹的意图。因为在本质上,一个内心匮乏的人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所以如果别人爱他们或帮他们,必定有所企图。 对忠夫老人而言,理解到这样的心理过程或许会稍有慰藉。人若良善一生,便说明心中富足。尤其他日放下这些纠结以后,更能自在洒脱。若修己如此,此生何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