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老徐在为旅客指路。记者 王鹏 摄 |
“高桥民乐村坐301路”,“到二院坐10路”,“到庄桥坐345路”,“到客运中心(宁波汽车中心站)坐2号线最快,您走到地下买票坐车”…… 昨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铁路宁波站南广场公交首末站时,许多旅客围着一位头发花白、穿着天蓝色志愿者马甲的老人,老人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回答着旅客咨询的各种乘坐公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旅客问哪个方向、哪条公交线路,老人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能把在哪里乘坐公交车、怎么换乘,说得清清楚楚。旅客无不啧啧称赞:这老人真是神了,简直就是“活地图”!更贴心的是,对于一些要去北广场坐公交的旅客,老人还拿笔在手中的小卡片写下来,让旅客带着以免忘记。 记者 范洪 通讯员 张黎升 旅客问公交线路,他对答如流 直到过了五六分钟,身边围着的旅客渐渐少了,记者才看清老人身上的全套行头:除了一身志愿者统一的马甲,老人手里还捏着一叠自己用废旧硬纸板裁的卡片,一支笔,这是用来给路途远的旅客摘记乘车信息的,还有一个叮当作响的布袋,里面装了几百元零钱,这是给没有零钱坐车的旅客准备的。 老人叫徐世利,一问年纪,记者吃了一惊,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他也是目前铁路宁波站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徐是江北湾头人,以前常年务农,从2010年开始,他开始帮着旅客指路导乘,后来南站改扩建,他又来到铁路宁波东站继续为旅客服务,等到铁路宁波站建成,他又回来,干的还是老本行。这样风风雨雨6个年头下来,练就了“公交活地图”功夫。只要是铁路宁波站南北广场开行的公交线路,公交首末班时间、在哪个口子上车、停某一个站点,老徐全部了然于胸。 “一个快90岁的老人,能做到这些真不容易。”正在向老徐问路的安徽人吕先生赞叹道。他不止一次在南广场坐公交,也不止一次见过老徐,问过路,有时也不光是为了问路,而是想和老人搭讪一下,问问他最近好不好,“这样的老人值得每个人敬重!” 轨道交通让老人增加新技能 9月底,铁路宁波站又有了新变化,不仅开辟了北广场,还通了轨道交通2号线。“感觉车站一下子大了好多!”老徐感慨,现在他每天8点来到车站,不仅要在南广场服务,也要到北广场看看,“那里旅客也不少”。 除了很快记住了新增的20多条公交线路外,老徐还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很多旅客要坐地铁,可地铁卖票都是自动售票机,这玩意儿起初我自己也不会。”于是老徐又开始自学轨道交通自助购票、进出站、检票,他还很乐意把旅客陪到地下轨道交通站点,手把手教旅客使用这些设备。“很多旅客到客运中心,坐地铁又快又便宜。到机场也方便,机场我也去过,不过还要换乘大巴才能坐飞机……”老徐如数家珍地说着。 说话间,又有一波旅客到达,老徐又开始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指路,碰到有旅客要换零钱,老徐从布袋里掏钱。他说,周末的时候,车站高峰期人特别多,硬币要多准备一些,平日里相对少一点。车站什么时候客流多什么时候客流少,每天什么时段会迎来高峰,老徐都了如指掌。 84岁的徒弟老周也是一腔热情 在老徐身边,记者还看到一个手拿公交手册、穿着深色衣服的老人,一问年纪也有84岁了,他叫周士镛,也是个老宁波。不过他不忘补充一句:我是老徐的徒弟,跟师傅在这里已经有2个多月了。有些线路还不熟悉,因此要带一本公交手册,经常翻翻也能加深印象。 当徒弟的,腿脚要麻利,师傅交办的事情,老周很上心:师傅毕竟这个年纪了,我总比他能走。有时,有些旅客行动不便或者有残疾,要从南广场陪到北广场,以前老徐会自己陪过去,自打收了徒弟,更多的时候由徒弟老周陪去。 两个月前,有个81岁的老太太带着61岁的侄女来到铁路宁波站,找到老徐和老周,他们要到客运中心乘到东阳的大巴,看两人行动不便,徒弟老周自告奋勇陪着两人坐2号线到客运中心,直到买好车票。 “临走前,两人一定要给我10元钱,说钱不多,很感激,一片心。”可老周无论如何也不要。他说,当时那一刻,我想到了老徐:一个耄耋老人,坚守在车站,他追求的肯定不是金钱,而是一份对志愿者服务和公交的热爱。“公益的衣钵要传承,等老徐站不住了,我能替他继续为乘客服务下去,做第二个老徐。”老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