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洋印痕———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洋地图”学术研讨会拉开了第十四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的序幕。本届文化周包含了学术研讨、特展、讲座、公众评选、旅行体验、创意设计等20余项活动,活动将延续到12月8日。 文化周最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展览是12月3日上午宁波帮博物馆推出的“远古的微笑———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尤其是标志性出土文物“宁波的微笑”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许婧 相隔7000年“宁波的微笑”首公布 市民活动可参与版块多 在一系列展览中,将于12月3日在宁波帮博物馆推出的“远古的微笑—————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尤为值得关注。这是我市河姆渡文化谱系所发现的最新考古成果,是河姆渡文化距海最近的遗址发现,它改写了镇海区的历史。其中宛如古人生动笑脸的陶质器物是标志性的出土文物,专家推荐其七千年文化价值完全可以创意设计成为城市雕塑,代言“宁波的微笑”。此前为了保持神秘性,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没有公布任何与“宁波的微笑”相关的照片。 在20余项活动中,哪些是市民可以参与的版块呢?在文化周期间,广大市民不仅可以投票选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十大事件和十大人物,还可以去宁波博物馆看新颖美观的“海丝”文化创意产品,去中国港口博物馆体验模拟考古,去保国寺搭建传统古建筑模型,去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听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主讲《宁波府城的整合与重构》,或者12月8日去天一阁看看“东亚纸张保护与纸张制造传统”展。此外,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宁波市文化志愿者将在这一天,从永丰库出发,巡访保国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已申报“海丝”申遗预备名单的遗产点,唤起社会对“海丝”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的关注。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龚缨晏: 海洋地图是“海丝”申遗的实证 自从去年6月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宁波首次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列。除了大运河,宁波还有2个项目在排队申遗,其中之一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昨天和今天,20多位专家学者就“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洋地图”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探讨古代海洋地图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古代海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做了“天一阁藏书———宁波地方志中的有关宁波的海洋地图”的发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龚教授说:“古代海洋地图是‘海丝’申遗的实证,相比文献资料,古代海洋地图更具有形象性。” “今年的‘海丝’文化周和古代海洋地图学术论坛,进一步推动宁波‘海丝’研究,提高‘海丝’申遗中的地位。”龚缨晏教授介绍说,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积累,早在汉朝末年,宁波便开始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联系,且从未中断过。 龚教授说,古代海洋地图作为“海丝”申遗的实证,这两年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关注和加入研究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成果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可以预想的是,下一步,国内相关的海洋地图会越来越多地被公布、发掘整理出来;国外收藏的地图也会得到有效利用;海洋地图的研究会更专业、深入、细化。”他举例说,原来只是笼统地研究中国海洋地图,下一步可能是浙江人更关注浙江,宁波人更关注宁波,福建人更关注福建的细节。此外,研究上也更具有综合性,将把航海、航线、导航技术、造船技术综合考虑起来。 在“海丝”遗产保护与申遗方面,宁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龚缨晏教授笑着说:“宁波可做的事情很多,加强文化遗产普查,考古发掘;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中国‘海丝’研究向更广更深发展。”他透露说,23日他将与“海外寻珍团”一起走访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地,寻访“海丝”历史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