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觉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鞋

  王敏审视着自己刚做出的鞋,像是在端详一件艺术品。
  王敏(左)和老伴鲁月仙在做鞋。
  糊粕:用浆糊将布片粘接。
  划线:在做好的底板上,用笔照着各种尺码的鞋样画好裁剪线。
  剪样:按事先画好裁剪线剪出鞋样。
  缝合:用缝纫机将鞋帮缝好,缝合的同时填充好棉花。
  成鞋:鞋帮套在装有鞋楦的鞋底上,再将两者缝在一起。
  定型:敲打鞋楦,以撑紧鞋帮,达到给鞋子定型的目的。

  手工制鞋,对79岁的王敏和72岁的鲁月仙来说,已成为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走进王敏位于鄞州横街上阵村的家中:满满一柜子的鞋楦格外引人注目;已经完工的鞋子,从春秋的便鞋到冬天的“保暖鞋”,一应俱全。

  对王敏来说,手工制鞋算得上是家传手艺。王敏的父亲祖籍邬隘石马岙王家,12岁来到宁波,在“北大路”(现解放北路)的一家制鞋作坊当学徒。

  学成出师,王敏的父亲开了一家制鞋作坊。因为手艺出众,很快成了当时宁波赫赫有名的老字号“老三进”的供货商之一。

  王敏14岁就到作坊帮忙,“利用课余时间,不算真正的学徒”,却并不妨碍他学到一手制鞋的好手艺。

  王敏至今仍留着当年的得意之作———一双皮拖鞋,鞋底鞋面用的都是牛皮,鞋底上密密麻麻却整齐划一的针脚,“远比现在机器制鞋来得牢固,穿几十年都不会烂。”

  屈指一算,这双皮拖鞋也已经有“65岁”了,保存完好。

  “几十年都不会烂”跟手工制鞋的用料有很大关系———

  机器化流水线用的缝线多是尼龙线,而王敏用的是“腈纶线”,而且还会在线上涂一层松香蜡,这样做最显著的效果就即便遇到水,也不会腐烂。

  鞋子制作中有一道工序叫做“背粕”,也叫“糊粕”,就是将浆糊涂在全棉布上,晒干变硬作为鞋面的“底板”。

  带有刺鼻气味的化学浆糊是要被王敏嫌弃的。他用的是面粉浆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气性好,而且历久弥新,越久越结实。

  转眼冬天快到了,鲁月仙在做“保暖鞋”时,总会在鞋面里衬上厚厚一层有机棉,“早年用的是普通棉花,相比之下,有机棉可以拆出来洗,保持松软。”

  手工制鞋,对于行将步入耄耋之年的王敏来说已经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早几年,他曾经一个冬天做了500多双鞋子,除了自己穿,都是用来送给左邻右舍的。

  和很多老手艺一样,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手工制鞋这个行当,太枯燥、太费力气,还得耐得住寂寞。

  王敏有时也会感叹这门手艺即将走入历史。好在他也是在退休之后才重新拾起这门手艺,不似那些在这个行当里干了一辈子的老匠人,内心会有千百般不舍。

  记者 石承承/文 记者 崔引/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