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钱湖越窑青瓷碎片

他十多年搜集了3000多件

他叫应培明,想办一个小型的主题博物馆

  应培明拿着高脚杯青瓷。记者 王鹏 摄

  慈溪上林湖的越窑青瓷闻名天下,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东钱湖畔,有一个规模仅次于上林湖的第二大越窑青瓷窑址群。

  昨天,在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徐炯明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鄞州五乡镇,见到了东钱湖越窑青瓷收藏爱好者应培明。

  52岁的应培明,是个有心人。10多年来,他从泥土渣滓间,建筑工地上,村民家中收集来3000多件东钱湖的越窑青瓷碎片。

  修修补补后,一件件纹饰精美的青瓷呈现在眼前。

  应培明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办一个小型博物馆,分享自己十几年来的收藏心得,将东钱湖的越窑文化代代相传。

  捡到了好看的碎片

  30年前,应培明还是个木匠。

  他跟着鄞州咸祥的师傅,雕刻木头。镂花木窗,雕花窗闩,他手上的活,越来越精细。

  那时候,咸祥有许多大嵩石,人们还没有发现它的价值。路上到处都是,小孩捡起来,当粉笔在地上涂鸦,这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应培明发现,大嵩石温润如玉,雕刻起来很容易,于是他干脆做起了印章生意,常年与各种石头打交道。

  他常跟一帮爱石头的朋友,跋山涉水,寻找心仪的石头。

  有一天,鄞州东吴镇正在挖土造教堂,那些挖出来的泥土渣滓被埋到附近的部队做操场。

  应培明闲逛到操场,阳光射下来,废土中有些亮晶晶的碎片。

  敏感的他,赶紧捡起来,用手掸去尘土,竟然发现青黄色的碎片上有好看的缠枝纹。

  他又惊又喜,蹲下来,又淘了几块碎片。他抱着一堆碎片,拿给懂行的朋友看。

  那个朋友说,这就是越窑青瓷的碎片啊。

  从那以后,应培明常去一些建筑工地上转悠,从一堆垃圾中,捡回一些碎片,当宝一样地藏在家里。

  他的妻子很生气:“你捡这些垃圾来做什么?脏兮兮的,又不能赚钱。”

  可是应培明已经痴迷了,他买了各种越窑青瓷的书,还请教了许多专家。

  他每天看着一堆碎片,试着拼凑成完整的器形,有时候下半夜忽然起床,摸摸看看,拼拼凑凑。

  去景德镇学修补技术

  应培明曾拼过一个高脚杯的青瓷,可惜只剩一块就完整了。

  三年后,他竟然在东钱湖的下水村捡到一块碎片,回家一拼,纹饰和器形完全吻合。

  他欣喜若狂,那天他兴奋得一晚上没睡。

  这还不够,2013年的夏天,他特意跑到景德镇,学了三个月的修补技术。

  起初他学的是商业修补。商业修补,说白了,就是修补以后,外行用肉眼看不出真假。

  他用特殊的胶水把碎片粘了起来,再用低温烧窑,那青瓷看起来就像是润泽无瑕的。

  他把这个“完整”的青瓷,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朋友,那位朋友是懂行的专家,竟然以为是完整的瓷器。

  朋友回去后,应培明就心生愧疚:虽然卖得不贵,可是怎么能骗人呢?

  过了几天,那个朋友又来了。他觉得应培明卖给他的青瓷价廉物美,还想再买一个。

  应培明终于忍不住说了实话:“兄弟啊,上次卖给你的是我修补过的,不是完整的。”

  如今,他学会了考古修补法,用石膏把缺失的地方补起来,恢复其原来的器形与花纹,只用来研究与赏玩。

  宋时东钱湖人的雅致

  应培明收藏的青瓷,年代最早的是晚唐时期的敞口碗。

  敞口碗的釉色丰润饱满,碗口很大,就像现在吃面的那种汤碗一样。

  他最珍惜的一个青瓷,是宋朝的仙鹤香熏炉。香熏炉的盖子顶端有一只呼之欲出的仙鹤,盖子是镂空的花纹。

  徐炯明在一旁介绍说,宋时的文人墨客,喜欢焚香抚琴,熏香品茗。有时候静坐冥思,也喜欢点上香熏炉,颐神养性。

  而盖子上的仙鹤,既有延年益寿的寓意,也有道教的审美意味,这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有的物件。

  还有一个三联的脂粉盒,有点像现在的隐形眼镜盒,这是宋朝的女子用来涂脂抹粉的盒子。精致小巧,盒盖上雕着含苞欲放的荷花。

  脉枕青瓷也是罕见的,长条方形,底座是镂空的,把手腕枕在上面,沁凉温润。

  这说明宋时,东钱湖人已有很高的物质水平与精神追求,对饮食、香道、茶道都很讲究。

  徐炯明说,历史上,先后有三大越窑青瓷生产中心。一是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二是慈溪上林湖一带,三是鄞县东钱湖地区。应培明收藏的青瓷属于东钱湖越窑青瓷,大多是北宋的越窑青瓷,器形十分难得,对研究宁波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

  每一个青瓷,都有值得赏玩的地方。很多朋友常去应培明家观赏,他也因此萌生了一个念头:办一个小型的主题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越窑青瓷,也希望政府部门能支持。

  记者 陈也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