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最重雾霾袭来

多地PM2.5爆表“曝”出了什么?

  11月30日,在北京紫竹院路上的一个公交站台,一位市民用毛巾捂住口鼻以防范重度污染的空气。新华社

  山东大雾致高速公路200余个收费站关闭;北京单站PM2.5浓度近千,年内首次发布大雾、霾、空气重污染三个橙色预警……华北多地雾霾爆表,程度之重创今年纪录。

  雾霾之下,一些地方启动紧急预案减少颗粒物排放,加大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北京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部分学校自行停课。然而,仍有个别企业心存侥幸,违规排放、停开环保设备。

  本轮雾霾天气为何来势凶猛?面对重重考验,“清新中国”未来如何实现?

  地标被“霾”没

  11月27日开始,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已持续至第5天。雾霾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京津冀至关中平原多地PM2.5爆表,11月30日当天北京35个监测站23个达六级严重污染。

  一些地标性建筑凭空“消失”,两栋相隔几十米的大楼竟然“互不相望”,车辆行驶至十字路口却看不清楚交通灯指示,医院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在连续阴暗灰霾的天色中,人们纷纷将自己“武装”起来,空气净化器、PM2.5活性炭口罩,与防霾有关的商品迎来销售“井喷”。

  在北京,此轮雾霾存在“两次明显跃升现象”,污染浓度大幅波动,并出现极端峰值。“第一次跃升发生在26日18时至27日,空气质量由‘二级良’直接跨4级跃升为‘六级严重污染’;第二次跃升发生在30日,12小时内增长近10倍。”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说,“南部地区部分站点则出现超过900微克每立方米的极端峰值污染浓度。”

  多因素助推持续污染

  “雾霾前大气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混合层’高度约为几公里,雾霾来时‘混合层’急剧压缩为几百米,扩散空间垂直高度骤减,污染物浓度瞬间飙升。”张大伟说。

  一时间,“供暖性雾霾”成了网络热词。对此,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暖只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取暖结构不合理和区域性燃煤污染是主因。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城镇和农村建筑的采暖是依靠燃煤,而且存在大量低质煤。城市大院、农村民宅使用的独立小锅炉比较多。而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研判,本次重污染期间,与燃煤污染排放关系较为密切的有机物、黑炭等浓度增长曲线基本同步,反映出区域燃煤污染的重要影响。

  特殊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也是此轮华北雾霾的重要诱因。2015年是有历史统计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年”,11月华北地区多次强降雪,化雪后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助推了污染持续积累。

  重压下仍有企业“伸出黑手”

  11月29日,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橙色预警;30日,河北、天津陆续发布橙色预警。中央气象台预测,12月1日下午至夜间,为污染最强时段。

  雾霾之下,一些地方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北京市教委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橙色预警指令,要求学校停止户外活动,并根据所在地区情况自行调整课程安排。部分学校已启动“停课不停学”预案。

  此外,北京市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措施。然而,环保部门督察和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企业、部门对雾霾和部门要求“选择性失明”,令大气环境不堪重负。

  北京市环保局通报显示,针对当时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检查中,发现存在土石方工地未停工、企业生产废气净化装置未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少数企业心存侥幸,在夜间不正常运行或擅自停用环保设施。环保部派出的共11个督察组连日来发现,工地违规施工、道路扬尘严重、企业违法排污等现象仍然突出。

  事实上,纵观历次严重雾霾天气期间,“高压下的违规”屡禁不绝。特别是,近年来“雾霾下乡”趋势突出,一些企业为逃避督察、降低环境违规成本,将厂子迁到偏远乡下,给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检查带来重重障碍。

  三个“橙色预警”齐发

  “呼吸之痛”何时缓解

  12月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仍在继续,首次齐发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三个“橙色预警”,市民深感“呼吸之痛”。

  近年来,环保部先后发布了多个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及时制定并完善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根据污染级别,建立响应机制。

  专家指出,“治污减霾药”其实没少吃,效果为何难如人意?根本上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式和观念没有转变,过度依赖“黑色GDP”,而忽视“绿色GDP”的建设。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严峻的“呼吸保卫战”。近年来,环保国策入法、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政绩考核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向着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产能过剩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转变……随着一项项政策和制度的改进,人们期待未来的空气质量会逐渐好转。

  此外,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有专家建议,唯有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据新华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