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古的微笑———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特展”开展吃栗子玩陀螺画笑脸

6500年前的镇海人活得挺滋润

  鱼山、乌龟山全貌
  笑脸陶器耳
  发掘现场

  “远古的微笑———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特展”开展

  吃栗子玩陀螺画笑脸

  6500年前的镇海人活得挺滋润

  五年前,一位名叫陈宏的九龙湖镇郎家坪村村民在鱼山脚下发现有散落的印纹陶片。经过三年考古,镇海鱼山和乌龟山两处湮没几千年的宝藏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直接找到了“九龙湖源”、“镇海之根”,将镇海区域的文明源头由距今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追溯到了距今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

  昨天,“远古的微笑———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特展”在宁波帮博物馆揭幕开展,向社会正式公布并展示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这是第十四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百件出土文物在特展中集中亮相,其中,体现了镇海先民乐观开朗的笑脸陶器耳首次露面。看到笑脸陶器耳、石玦、木陀螺和栗子果壳等文物,一位参观的市民打趣说:“6500年前的先民活得还挺滋润。”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月12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何华军 

  铜质生产工具至今尖锋利刃

  ●一只坛子上有四种纹饰

  铜质生产工具至今尖锋利刃

  在昨天的考古成果特展上,小小的史前笑脸陶器耳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两只距今6500年的笑脸陶器耳,被史学家称为“远古的微笑”。“这个笑脸太萌了”“很难想象这是6500年前的先人刻画的”……参观的人群聚集在笑脸陶器耳前,久久不舍离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栩栩如生的笑脸陶器耳外,还有不少特别的出土文物。比如,出自商周时期的一只坛子表面竟有四种纹饰,出自商周时期的铜质生产工具至今尖锋利刃,同样出自商周时期的木陀螺保存完好,出自唐宋时期的青瓷质地的鸟食罐小巧透亮,特展上还有一具颇为珍贵的古人类下颌骨。来自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博处的工作人员笑着对记者说:“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先人和现代人的距离并不那么遥远,我们的审美和生活情趣似乎在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关联。”

  记者在昨天的新闻通报会上了解到,发掘情况表明,鱼山遗址自地表往下,因先民长期生产、生活而形成的遗存堆积厚度达1~2.5米,可分为九大层位,由早至晚分别属于史前、商周、唐宋三个时期。其中的史前文化遗存又可以细分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阶段,每期之间有着明显的自然淤积层相隔,堆积特色十分独特。乌龟山遗址文化堆积则相对比较单纯,试掘时仅发现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近两百件出土文物,无一不让现代人感受到了远古先民乐观开朗的生活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鱼山遗址文化堆积较丰厚

  ●两大遗址有哪些重大发现?

  鱼山遗址文化堆积较丰厚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距今约6500至4300年前的史前时期,鱼山和乌龟山一带林木葱郁,水草丰美,气候温暖而湿润,人们择此定居,繁衍生息。考古发掘过程中,40余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灰坑、灰沟、土台、活动面、成排木桩等生活遗迹的揭露,150余件陶、石、玉、骨等不同质地的史前时期文物,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的出土,无不彰显出这一时期文明的发达程度。

  距今约3500至2200年前的商周时期,乌龟山遗址已经无人居住,鱼山遗址进入了又一辉煌鼎盛期。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鱼山遗址局部揭露出一处保存较好、布局清晰、功能明确的聚落生活区,发现了排桩、汲排水沟、自然冲沟、食物储藏坑等遗迹现象230余处;鱼山先民还创新烧出了质地坚硬、造型优美、纹饰多样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浇铸出了坚固耐久、尖锋利刃的铜质生产工具与武器。

  距今约1400至7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是鱼山一带又一个人类活动相对较为频繁的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唐宋遗迹不多,出土的文物标本也仅有50余件,以越窑青瓷为大宗。

  乌龟山遗址文化试掘时仅发现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受面积所限,试掘仅揭露出四处河姆渡文化柱坑,发现有木柱和垫板,应属于干栏式建筑的基础;同时还局部揭露出一处良渚文化木构道路遗迹,由圆木、树枝、芦苇秆、残损或半成品的木构件、木器等集中堆砌而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