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提出引入本科生科研助手机制,让在校本科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化工实验以及论文撰写等工作。 当时,学校化工学院院长房江华教授心里还有些担心,怕本科生难以胜任科研工作,实验室资源毕竟有限,而且有些实验有危险。 5年过去了,担任过科研助手的学生以17篇国家学术期刊论文以及连续两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打消了房江华的疑虑。 周 浩 程振伟 发表论文后免试赴日读研 据悉,5年前刚引入本科生科研助手机制时,学院严格限制本科生科研助手数量,一年只有50人左右。 很快,方烨汶、蒋仲庆、肖勋文等教师就从这一制度中尝到了甜头。方烨汶主持的研究项目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研究生和本科生该分别承担哪些任务,他现在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方烨汶发现,本科生科研助手有自身的优势,他们以实验和锻炼为目的,不会过于担心实验结果,在这一心态下,反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已毕业的李金建大二时就跟方烨汶做科研助手,课外她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越来越多,后来实验室一位研究生师姐离校读博士,李金建主动承担了她留下的未完成的实验,并且出色完成了任务。到大学毕业,李金建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文,现在宁波薛家工业园做水质金属元素检测工作,他告诉记者,打算一直在这个行业耕耘。 蒋仲庆是化工学院的科研尖子,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慕名投到其门下,已有的科研助手再把有潜质、感兴趣的同学介绍过来,所以蒋老师从不担心找不到好的科研苗子。有一位叫施奕磊的本科生在他的指导下在《材料化学》上发了一篇论文,日本九州大学一位教授看了这篇论文大为欣赏,免试收了施奕磊做研究生。就这样,化工学院的学生甚至在国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该院肖勋文教师每年都会推荐两位科研助手到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读研。 据统计,引入科研助手机制以来的5年里,该学院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从2010年的4篇,到2012年的9篇,再到2014年的17篇,而且多是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助手机制让导师能从繁琐的具体实验工作中适当解脱出来,花更多时间进行规划思考和教学指导,对自身科研教学助力也很大。”房江华介绍,目前化工学院学生中有50%是科研助手。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好途径 近日,宁波工程学院校园里刮起了一股试用“手工化妆品”的热潮,由化工学院仇丹老师指导的科研助手团队,开发了冷制手工皂和可食用的手工润唇膏产品,因为其产品天然安全兼物美价廉,老师和同学们争相订购,短短一周已经制作分发近2000支。 借着这个东风,大学生们在导师鼓励下成立了“黎源”手工化妆品工作室,正式进驻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真正开始创业。结合科研助手的工作,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学校也在优化育人机制上做了相关探索。比如,把科研助手与勤工助学工作结合起来。以往勤工助学就是扫扫地、搞搞卫生,资助学生的同时对学生锻炼价值不大,但化工学院把学生勤工助学经费纳入科研项目之中。方烨汶招李金建当科研助手时的第一出发点是勤工助学,希望能帮助经济困难的李金建,最后李金建不仅拿到了勤工助学金还获得了科研经费补贴,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 今年8月份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上,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的“C梦”团队勇夺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是8个获得特等奖的代表队中唯一来自985、211之外高校的代表队。这是该校连续第二年获得该项全国性比赛的最高奖项。 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何以两年拿到这一高级别的奖项?通过5年的实践探索,房江华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是本科生科研助手机制立了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