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15诺贝尔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包括屠呦呦在内的10位诺贝尔奖得主开始了诺奖之旅。 记者昨晚了解到,“宁波女儿”屠呦呦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向诺贝尔博物馆捐赠个人物品,发表中文专题演讲,还将出席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据悉,在屠呦呦的瑞典诺奖之旅中,一路有宁波元素相伴随。 同时,在老家宁波,“屠呦呦热”一阵高过一阵。屠呦呦的专题展览正如火如荼举行中,家乡的多所学校发出了“向屠呦呦先生学习”的倡议。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即将推出,并已开始在网上预售。 记者 李臻 瑞典>>> 中文演讲: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瑞典当地时间7日下午2:20,屠呦呦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屠呦呦身着宝蓝中式裙装,看起来精神矍铄。 在现场,她用带着宁波口音的中文,不急不缓地向全世界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首先,我要感谢诺贝尔奖组委会,这份荣誉不仅是授予我个人,也是授予中国科学家的!这几天,我也感受到瑞典人民的热情,对此,深表谢意。”屠呦呦还是一贯的低调,她在开场白中先表示了谢意。 屠呦呦接着说:“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故事,40年前,在艰苦环境中,中国科学家从中医药中提取抗疟药物的故事。”随后,她用大量的图示和照片,以一位科学家的严谨,从1969年开始将青蒿素的科学研究进程逐一展现,发表了专业演讲。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科研的前提!”屠呦呦提到,在当时艰辛的环境下,自己和团队伙伴们如何克服困难,走访名医、调阅典籍、反复实验,甚至科研人员自身服用以做研究等往事。“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精神,我们不可能取得这项成就!” 演讲中,屠呦呦也忧虑地提到:“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仍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她展示了一张标满红点的世界地图,“目前,全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然面临疟疾的威胁,其中有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而且,目前世界上已经有部分地区人群对青蒿素的治疗出现了耐药性,因此关于青蒿素治疗疟疾也有提高的空间。 在演讲的最后,屠呦呦呼吁:“中医药是中国伟大的宝库,我们应当努力发掘。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发掘中国中医药而来。在青蒿素发掘历程中,我感觉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如果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提供了良好资源库,我们应该予以发掘利用。” 发布会:青蒿素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 当地时间6日下午2点,在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发布会在这里举办。 屠呦呦身着黑色大衣、佩戴亮黄色丝巾出现在现场,吸引了媒体极大的关注。面对各媒体的提问,屠呦呦一再强调:“我获奖没什么,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关注、去研究如何应对疟疾的抗药性。我也会继续搞我的科研,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关于获奖之后的感想和变化,屠呦呦说:“当年接受研制抗疟疾药任务时,是因为当时疟疾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是个世界性问题。那时就想着要努力完成任务,而不是考虑其他问题。现在我得奖了,也没有考虑个人的荣誉等问题,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远远没有完成,它还能治疗其他疾病。关于青蒿素治疗疟疾也有提高的空间,现在它出现了一些耐药性。我关心的是这个,而没有考虑我个人得奖以后会怎么样。我对那些不太感兴趣。” 捐赠:中式青花瓷盘和专业书籍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获得者将捐赠自己的一个物品给诺贝尔博物馆以供日后展出,以往的获奖者捐帽子的很多,屠呦呦将捐赠什么呢?当地时间6日下午,谜底揭晓,屠呦呦捐赠了一个中式瓷盘和一本专业书籍,这两件物品充满浓浓的中国文化和专业精神。 这个瓷盘为白底青花,上半部印有屠呦呦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时的照片和青蒿原植物图像,并附有她的亲笔签名;下半部为屠呦呦获得诺奖时对其发现青蒿素成就的英文版颁奖词,并附有青蒿素化学结构的图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药研究所的徽章。 屠呦呦赠予诺贝尔博物馆的书籍名为《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这是一本由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收集的资料汇编,是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的总结,汇集了该团队1971年~1978年的研究成绩,记载了青蒿素发现的历程。 连线>>> 诺奖之旅宁波元素相伴 “宁波女儿”屠呦呦的诺奖之旅,一路有宁波元素相伴。 昨日,记者连线正在瑞典的宁波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他告诉记者,此次国家卫生部、中医药总局成立了屠呦呦瑞典领奖组委会,为85岁高龄的屠呦呦女士领奖做服务保障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屠呦呦老家宁波的数位成员。 “能有幸全程参与屠呦呦的诺奖之旅,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将全程见证记录其间的重大活动,宁波的艺术家还精心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诺贝尔周活动中一展风采,以此祝贺屠呦呦获奖,也向世界展现屠呦呦家乡的文化。”邹建红说。 据悉,家乡的艺术家将参加在12月8日举行的一场重大的中西医交流会。届时,金银彩绣非遗传承人裘群珠将现场展示用这项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绣上一个大大的“福”字,祝福屠呦呦。同时,笛子演奏家屠靖南、古筝演奏家葛梅君将联合演奏传统名曲《梅花三弄》,“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首中国名曲寓意深厚,屠呦呦正是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科研,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这首曲子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屠呦呦女士的尊敬之情!” 国内>>> 一场展览:屠呦呦与宁波 连日来,一场名为“屠呦呦与宁波”的专题展正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举行,参观者络绎不绝。 专题展主体内容分前言、求学经历、学术成就三大块,详解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与青蒿素的故事,与宁波教育的不解之缘。展览图文并茂,还展出了屠呦呦在读书期间的部分史料,如甬江女中学籍册以及诺贝尔奖牌复制品等。 大家可能对屠呦呦在宁波的求学经历很好奇,此次专题展还梳理了清晰的脉络:她5岁入幼儿园;1937年~1941年就读于崇德女校初小(现为江北实验小学);1941年~1943年就读于鄞县私立鄮西小学高小(现为宁波市实验小学);1943年~1945年就读于鄞县私立器贞中学女生部;1945年~1946年就读于鄞县私立甬江女中(现为宁波甬江职业高级中学);1948年~1950年就读于鄞县私立效实中学;1950年就读浙江省立宁波中学。 专题展开幕式上,为弘扬和传承屠呦呦精神,宁波大中小学生联合发出“向屠呦呦先生学习”的倡议。倡议单位包括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效实中学、宁波中学等。 一本书籍:《屠呦呦传》 记者了解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即将推出,并已开始在网上预售。网上预售推介显示,《屠呦呦传》是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人生经历的传记。 全书通过对她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该书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守科研寂寞,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以及屠呦呦斩获诺奖给当代人乃至后人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