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等了40年,
《巴黎协定》终通过!

规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
史上首次全球所有国家为了共同目标采取共同应对措施

  经过13天的艰苦谈判,巴黎时间12月12日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代表团全体起立鼓掌,祝贺这一历史性协定的诞生。

  这一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预计将于2016年4月由各国领导人正式签署。

  《巴黎协定》有哪些要点?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又一份实质性文件,全球气候治理自此迈向新征程。以下是该协定的要点:

  ———长远目标

  《巴黎协定》的长远目标是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付出努力”。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气候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大约1℃。

  与会各方承诺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再继续增加;到2050年后的某个时间点,使人为碳排放量降至森林和海洋能够吸收的水平。

  ———减排目标

  为实现该协定的长远目标,与会各方同意每隔5年重新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从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内减排目标。

  该协定对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规定了绝对值要求。鉴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能力仍在不断发展中,该协定未对其减排目标提出绝对值要求,但“鼓励”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变化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在此之前,发展中国家应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长。

  ———评估目标

  《巴黎协定》设定的初期减排目标,仍不足以实现长远目标。因此,该协定要求与会各方今后4年内重新评估各自的减排目标,以便适时作出调整。该协定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可再生能源更廉价、更有效的前提下加大减排力度。

  ———透明度

  该协定作出透明度规定,要求缔约方汇报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减排进展,但赋予发展中国家适度“弹性”。

  ———资金

  《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从而帮助后者减少碳排放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该协定也鼓励其他国家在自愿基础上提供援助。

  《巴黎协定》没有对这类资金援助作出具体金额规定。据了解,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后者应对气候变化,但至今未兑现。

  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当天在大会闭幕式上说,《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

  解振华说,虽然协定并不十分完美,但是中方对协定“完全支持”。协定凝聚着各方最广泛的共识,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他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为2020年后加强行动奠定坚实互信基础。

  解振华认为,在与各国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中国为推动达成协定作出了建设性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协定是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加强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终达成的协定也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

  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透露,没有中国的坚持,最终的《巴黎协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体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协定中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提高其资金支持水平、“制定切实的路线图”的内容就是中方提出并坚持的,最终正式写入协定。

  “没有‘制定切实的路线图’这个表述,发达国家关于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支持资金的承诺就成了画饼,”邹骥说,“有了路线图这个说法,明年开气候变化大会,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讨论了。”

  解振华说,《巴黎协定》对中国今后的低碳发展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遇,“落实《巴黎协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会越来越好”。

  达成协定为什么这么难?

  纵览《巴黎协定》具体内容,协定在推动各国为减排付诸行动方面频繁使用“邀请”、“呼吁”、“要求”和“进一步要求”等措辞。虽然这些措辞在约束力上有所欠缺,但考虑到协定牵涉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内容中根据缔约方的多样性诉求所展现出的“弹性”被认为对协定达成至关重要。

  “你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条件强制其他人怎么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获悉各方达成共识后解释这种多样性诉求时说,“需要动员起这些国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事实上,绝大多数《公约》缔约方均认同遏制全球气候升温、使用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但相关举措需要的资金投入以及对自身经济的制约作用让不少国家有所顾忌,这为《协定》内容纳入更多约束性措辞带来了难度。

  这种情况下,180多个国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协定》文本12日晚在《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未经拖延而获得顺利通过,均显示出先前达成的共识所获得的肯定与支持。

  潘基文说:“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合作新时代。全球所有国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采取共同应对措施,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曾经无法想象,现在势不可挡。”

  奥朗德向各国代表祝贺:“为了达成这个协定,已经等了40年,现在你们(与会谈判代表们)做到了,有了一个雄心勃勃、有约束力、全球的协定,你们的子孙都会为你们自豪。”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的伟大壮举。”

  履行约定存在哪些困难?

  《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全球减排努力设定了法律框架,也意味着下一阶段任务的启程。

  《金融时报》评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现在已经进入又一个挑战阶段,即条约的迫切履行。眼下,各国只是通过谈判代表在外交上取得共识,而要将这一共识付诸行动,需要考验的是各国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政治智慧和决心。

  路透社报道,不少国家在履行减排承诺问题上面临来自国内的不小阻力。

  以美国为例,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为削减碳排放已经几乎用尽行政权力,付出更多减排努力似乎要依赖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现实情况是,共和党对气候变化是严重问题的说法并不买账,无意投票表决是否批准援助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变。

  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推动清洁能源方面也阻力重重。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决心推动解决边远地区通电难问题,而依据现有条件看,通电的解决方案只有依靠大规模燃煤发电解决,这对减排前景带来难度。

  对于各国“难念的经”,潘基文也表达了一定的理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印度面临的挑战,”潘基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3亿人口没有通电,数以亿计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协定有什么历史意义?

  《巴黎协定》的深远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不仅仅在于它释放出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强劲信号,还在于这一协定的达成,为国际社会探索务实合作、包容共鉴的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190多个国家能够在分歧中相向而行,在困难中凝聚共识,这本身已堪称人类历史上一道罕见的风景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颇动感情地说,为达成《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展现出来的灵活性和团结一致,是此前无法想象的。

  硝烟味相对少了、正能量相对多了,对抗性相对少了、建设性相对多了,这正是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真实写照。《巴黎协定》的达成,也同样给世人以启迪,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和担当,合作共赢的硕果将惠及各方。如能本着这种思路,在其他问题上建立互信、广泛合作,全球发展的未来无疑会更加美好。综合新华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