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楼与救火会

  拍摄者:张志恩,男

  年龄:63岁

  这张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我站在鼓楼上拍的。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说的就是宁波的鼓楼。

  鼓楼,是宁波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初,鼓楼步行街还没有建好,鼓楼周边还是一些老房子。

  今年83岁的王钟灵回忆,她小时候常常跟着弟弟妹妹去中山公园玩。

  去中山公园的路上,必经鼓楼。小小的她,每每仰望鼓楼,总感觉雄奇伟岸。

  那时候宁波城区很小,房子多为木结构的低矮平房,大多是两层楼,三层楼的还很寥寥。

  站在鼓楼上,整个宁波城,尽收眼底。

  鼓楼上有一个宁波独一无二的自鸣钟。巨大的钟面,醒目的指针,走时很准。那时的老百姓总用自鸣钟的时间对表。

  自鸣钟的下方,挂着一口硕大的铜钟。撞响铜钟,音色洪亮,苍茫悠远。

  铜钟旧时用于军事报警,鼓楼相当于瞭望台。一旦发现敌情,就可立即敲钟通知城内军民做好战斗准备。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没有电话,更没有119、110,哪里发生火灾,就要敲响铜钟。

  先敲钟15秒,再按照全城所划的辖区,分别按预定的信号以每十秒间隔报警。

  当时宁波城区分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四个辖区。比如火警发生在海曙区,就连敲两下;发生在镇明区连敲三下,之后救火会的人,就会赶到那个区域灭火。

  救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但人员极少,而且设备简陋。

  靠人力拉的二三辆救火车、十几副木制水桶担、七八把救火斧和几条消防带,就是救火会的全部家当了。

  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家里往往有一口井,家门口写一个“井”字,救火会就去有井人家取水救火。

  这是从清朝延续下来的火灾报警方式,所以救火会的人都头戴清朝士兵的帽子。

  乾隆年间湖南巡抚制定的《救火事宜》规定:“于城中极高极中之处,派兵役二名,轮流值日。楼上瞭望,见火警即行吹号或撞钟鼓,闻声即各处以号,顷刻四达。又办马夫四名,驰马速报各官,夫役兵丁登时聚集。”

  现今,月湖传统文化景区、伏跗室永寿街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郡庙天封塔街区等5处历史文化街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鼓楼公园路街区,也只剩下一个钟楼。

  记者 陈也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