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冯国祥)赵柏田,小说和随笔作家,宁波当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十余年,被视作当下中国少有的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的作家之一。12月14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赵柏田长篇小说《买办的女儿》研讨会在上海举行,30位与会专家围绕这部新作,就“现代性降临前夜的中国故事与文学叙述”“赵柏田的历史写作及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15年是赵柏田的丰收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华录》入选“中国好书榜”“新浪好书榜”等国内各大榜单,紧随其后,业内有着良好声誉的“罗辑思维”和磨铁公司又重版他的《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等三部早期作品。这次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买办的女儿》,是继《赫德的情人》后,又一部以现代性转型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赵柏田在这部新作中,把目光聚焦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最具史诗性的时刻,以一个太平军士兵写给买办的女儿“梅”的七封长信,呈现出现代性降临前夜的曲折与艰难。在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曾被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浙江省和宁波市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作家方方说,“赵柏田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作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认为,《买办的女儿》是当代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同时他对赵柏田典雅而富有韵律的小说语言赞赏有加,称其为中国作家里少有的有语言追求的作家。 《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买办的女儿》把目光投注到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后期上海城市的变迁和特殊人群———买办身上,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史识、学养和宽广的文学视野,非虚构与虚构交织,希望与绝望并存,可谓史因情真,情中见史。著名评论家程德培认为,《买办的女儿》拓展了“上海叙事”的宽度,赵柏田的叙述一直保持着充沛的体能和良好的艺术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