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焦润坤、苏锦炎与家人在“国际灾童教养院故址”碑前抚今追昔。 |
昨天,以国际灾童教养院为题材的《梅华之歌》《梅华魂》《泰清钟声》在宁波举行首发首映仪式。当年的院童,91岁的焦润坤、88岁的苏锦炎、竺梅先的孙子竺士性,从北京、杭州、上海赶来。 《梅华之歌》由东南商报社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作编著,其中收录了今年5月至7月,本报刊发的《600个孤儿的母亲》系列文章与图片,共计5万多字。 《梅华魂》是市新四军研究会从2013年初开始,整理搜集的海峡两岸院童的回忆文章、珍贵手稿。还有奉化市档案局、奉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奉化市莼湖镇提供的史料与历史照片,图文并茂,极具收藏价值。 《泰清钟声》是市新四军研究会历时两年多拍摄采访的纪录片。他们多次奔赴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近距离采访了许多院童。 战乱年代的辛酸往事,童年时在教养院的生活,竺梅先与徐锦华的恩情,都从一个个耄耋老人的口中声泪俱下地说出。纪录片直抵人心,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两年的时间里,几位院童相继离世,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存在纪录片中。 昨晚,宁波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这部纪录片《泰清钟声》。 昨天下午,焦润坤与苏锦炎重回奉化泰清山,翻山越岭来到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旧址,拜谒梅华亭。 当年的教养院,早已辟为水库,两位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苏锦炎每当说起徐锦华与竺梅先总会潸然泪下:“如果没有两位院长,我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不仅是院长,当时的老师们也值得铭记。他们都是大学生、留学生,可是他们在偏僻的山岙里过着艰苦的生活,拿着很低的工资,心甘情愿地教我们,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焦润坤说:“如果没有国际灾童教养院,我不可能参军,也不可能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竺梅先与徐锦华做了那么多好事,从来没有让我们这些院童回报过什么。如果这种大公无私的民族精神能一代代延续下去,也算是报恩了。”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周雅飞 通讯员 方元 董明儿 记者 崔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