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口岸大通关建设工作。今年,我市以《落实“三互”推进口岸大通关改革方案的通知》中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下简称“三互”)为总要求,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在长三角区域大通关的协作下,口岸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市口岸打私办副主任赵海洋说:“比如开通了合肥—宁波海铁联运班列,宁波港与合肥江淮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江淮汽车整车及汽配出口服务。另外,相关人员也于宁波周之际,在西安、武汉宣传推介宁波口岸监管政策,增强口岸影响力。” 口岸的功能也更为丰富。在实现“保税备货”、“保税集货”与“一般业务”三种进口模式的全覆盖下,推进进口升级行动。空港口岸发展也得到了飞跃,今年开通了宁波—法兰克福、宁波—罗马洲际包机航线和宁波—静冈、宁波—大阪定期客运航线,同时还开通了宁波—台湾全货机航线。宁波出发的国际(地区)客运航线已达18条。 当前,受国际整体环境的影响,我市外贸进出口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大通关建设助推了外贸企业降低通关成本。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手段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成为最大的改变。主要通过将目前仍旧纸质申报的业务进行电子化,将已经电子化申报的项目进行无纸化,从而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今年9月1日正式上线,它最大限度地简化企业多头申报,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据海关测算,该项目上线运作后,能为我市13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节省管理成本2.6亿元。同时,企业办理手册的平均用时由3天缩短至1天。 此外,口岸监管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检验检疫业务分工改革的实行下,进口工业品检验检疫监管由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原油、铁矿等业务更加集聚口岸,食品农产品等在口岸直接一次性完成检验检疫。实行入境船舶预检制度,预检通过率达60%;推进船舶预审预检制度,使单船手续办理时间缩短至10分钟。 见习记者 劳育聪 通讯员 阎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