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600多年社庙被拆

古祠堂也变成废墟 事发“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象山溪里方村

  2015年6月拍摄的五雷庙。
  2016年1月3日拍摄的五雷庙。

  昨天,文保专家杨古城告诉记者,他前年去象山溪里方村时,村内古宅林立,雄浑古朴,今年1月3日再去,村内的五雷庙已被拆掉重建,古祠堂也变成废墟。

  杨先生痛心不已,他第二天便致电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陈述了他亲眼所见的违法拆建。

  1月5日下午,市规划局、象山县规划局、墙头镇政府、象山县文物办的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了相关处理。

  记者 陈也喆/文 通讯员 杨古城/摄

  2014年,象山溪里方村被评为“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本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该村(2014年8月10日A11版《溪里方村:俯仰之间皆文章》)。

  溪里方村,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因为村东西两侧有溪,村民以方姓为主,故而取村名为“溪里方”。

  溪里方村是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历代文官武将在村里留下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

  国学大师陈汉章是溪里方村的女婿,村里的《方氏宗谱》,就是他编撰的。

  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村落,古庙与古祠堂为何被拆重建呢?

  600多年五雷庙被拆重建

  1月3日,杨古城先生与十几位文保员一起,去象山县考察几处古村落与古戏台。

  中午时分,杨先生带领大家到了溪里方村,这个村子他已经来了5次,对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十分熟悉。

  村口碧绿澄澈的溪田还在,连绵的青山没变,只是田边的五雷庙一部分已重建,另一部分也即将重建,一旁的古祠堂已成废墟。

  走进簇新的庙宇,原来的石板地不见了,原砖砌斗墙、卵石裙墙也不见了,昔日的古戏台拆了,只有几个工匠正在施工。

  杨先生说,这个五雷庙与村落同龄,是600年前方氏族人建的社庙,在《方氏宗谱》里有记载,民国年间重修,庙中供有社神,古戏台如今还常有演出。

  古祠堂虽然年代久远,破旧不堪,但屋架犹存,还可以修复如旧,不应该夷为平地。

  古庙和祠堂,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性古建筑,如果这两样建筑都拆除了,历史文化名村还能名副其实吗?

  文物办:尽量用原材料修复

  杨古城先生不明白,《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早在2014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了,为何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违法拆建事件。

  从象山回来的第二天,杨古城先生就打电话给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并把违法拆建的事实写成文字,递交给工作人员。

  市规划局领导对此事很重视,1月5日下午,市规划局、象山县规划局、墙头镇政府、象山县文物办工作人员前往现场了解情况,并做了相关处理工作。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史伟说,前天下午,他也去了溪里方村,发现五雷庙的外墙确实已修缮一新,但大殿还保留着。他向当地村民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这其实是村民好心办了坏事。

  村里的五雷庙是当地村民祭祀的地方,常年香火不断。但是古庙的地势低洼,每次下大雨,庙里总会积水积垢,而且年代久远,庙的外墙也早已破败斑驳。村民们很早就想修一修这座古庙,以及相邻的古祠堂。村里有个有钱的老板,出了一些钱,镇政府也拨了一些款,去年年底开始重修了五雷庙,还准备重建古祠堂。

  史伟说,五雷庙与古祠堂都不是文保点,但它们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性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应该按照文物维修的原则,修旧如旧,尊重原有的工艺,保留历史痕迹,不能推倒重来。村民修建房屋,一般都喜欢高大华丽的风格,但是文物修缮却不同,必须留下老东西。举个例子,比如历史建筑中的某一根木构件的柱子坏了,半根是好的,半根是坏的,那这半根好的就得用上,再接上新的半根,而不是整根重换。

  前天下午,前往现场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已达成一致意见:保护五雷庙的大殿,补救恢复砖砌斗墙、卵石裙墙的传统工艺,尽量用原有的材料,修复五雷庙与古祠堂。在此,也呼吁老百姓树立正确的文物观念。

    相关链接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违法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和县(市)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动,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历史建筑修缮方案未经备案或者未按照备案的修缮方案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致使历史建筑受到破坏性影响的,由县(市)区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