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学生的饮食尤为令人关注。宁波120万师生,中饭绝大多数在学校吃。食堂的餐桌安全,是让家长包括全社会都颇费思量的问题。 从2013年起,市政府每年将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印发了《宁波市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2013-2015年行动方案》和六个子项目方案。三年过去了,我市学校餐饮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校和相关企业是怎么做的?家长、学生满意吗? 昨日,“宁波市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 记者 李臻 毛雷君 家长>>> “这里的饭菜做得比我都好”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江北中学。刚到校门口,就遇到一位来送资料的家长,问她是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她很干脆地说:“不错,9月初开学时我来体验过,这里饭菜比我都做得好,很放心。” 江北中学食堂规模不大,但很整洁。当天中午橱窗里陈列着清蒸玉秃鱼和肉饼子炖蛋,用餐者可以二选一。橱窗外的大台子上有青瓜炒蛋、排骨萝卜、肉末茄子、牛肉粉条、炒青菜、番茄炒蛋等6种素菜。此外,有冬瓜汤,还有蛋炒饭、水饺、米饭等主食,都可随意挑选,饭后还有一个橘子。而且,这些饭菜汤都冒着热气,都是开饭前1小时加工成的,并用热得快保温。每餐定价10元。 校长王立嘉告诉记者,江北中学从2014年9月校区投入使用前,学校综合多方意见,最后决定自己办食堂,“自己办食堂更有保证,管理上更自主,对学生有好处。” “我们并不追求赢利,只要能持平就可以。这种模式运营下来,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甚至有家长说孩子比家里都吃得好。”王立嘉说。 中午11:30,下课铃响起,师生们陆续来到食堂,选择自己喜欢的饭菜,然后按班级就座开饭。 解读: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732个,完成投资约4.8亿元。全市A、B级学校食堂比率三年来由68.62%提升到88.91%。全市建成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183家,建成阳光厨房981家,占全市已建成餐饮单位阳光厨房总数的55.5%。 企业>>> “每样食材都能追溯源头” 宁波市江徽餐饮每天给全宁波大市20多个学校的食堂进行生鲜食品原材料的配送工作,每天为近万名师生解决就餐问题。 据该企业负责人江中民介绍,他们的蔬菜,除了来自于宁波市蔬菜批发市场之外,还和几个大的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这样保证了蔬菜的新鲜,每批次蔬菜都经过严格的检测,保证各项指标合格。 而猪肉、鸡蛋等食材也来自于政府统一招投标平台,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做到每批次食材都有统一编号,一一对应,而且保证每样食材都可以追溯源头,一旦发现问题,可马上找出是哪个环节出了状况。 在食材运送过程中,有专门的车队运送不同的食材,严格实行蔬菜和肉类分开运送,最大程度地避免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会不定期地抽查。 “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我们不会拿健康和安全开玩笑,也不会因此砸了自己企业的招牌。”江中民说。 解读:2013年,我市成立了宁波市学校后勤物资联合采购中心,对粮、油等大宗商品采取政府集中招投标制度,实行统一配送,探索企业和学校对接、基地和学校对接等多种采购模式。目前,全市学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由2013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93.4%。 监管>>> 重点监控集中供餐企业 “进行科学监管,坚持监管、规范、提升三步走!”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元刚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学校食堂日常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率,每年不少于4次,其中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一年不少于6次。多部门联合围绕春秋季开学、中高考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以食品流动摊贩为整治重点的校园周边市容环境“净化”行动;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特色餐饮街建设;加大对订餐平台信息公开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上订餐监管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监管。 据悉,全市目前共有集中供餐企业21家,其中9家针对学校的集中供餐企业全部达到A级标准。“这些针对学校的集中供餐企业是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他们有的每天要集中供餐1万份以上,稍有差池,后果就不堪设想。”陈元刚表示,“目前,这些单位的抽检合格率为98.2%。高于全市总体水平,也高于学校自办食堂的96.5%,应该说质量和安全性还是有保证的。” 当然,陈元刚也坦言了一些不足,比如校园食品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局部风险隐患仍存在;校园周边“低小微”食品生存空间仍在,监管难度较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效能有待提升等。 “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学生的食品安全更是如此!”陈元刚表示,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统筹联动,开展农业投入品联打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堂、集中供餐配送单位以及学校周边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力度。继续规范提升,着力围绕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阳光厨房”建设,实践并推广“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严管街”,推广“智慧市场监管”试点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