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警营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路作弦奏华章

———一样的交警,别样的警察故事

  镇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全体合影。

  其实,交警的种类有很多,站马路的、勘查现场的、窗口服务的……其中一支队伍可谓是“深藏闺阁”,他们活动在封锁线以内,他们常出现在深夜的马路上,他们是老百姓口中的“老娘舅”,他们是交警大队的“大”担当,他们的名字叫事故民警,人称马路刑警。事故民警的主要任务是处理重大交通事故及死亡事故。所以,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今天,就随《警周刊》一起,扒一扒别样的警察故事吧!

  王西泽 林炳潮 杨未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

  郑义,56岁,目前镇海区上岗最久的事故民警;翁维明,57岁,一直在事故民警第一线;施建平,45岁,专职事故民警20年;张雄,37岁,事故中队队长;马靖,31岁,事故中队指导员,科班出身,从警8年接触整个镇海区重大事故。

  “身为交警,却要具备刑警的破案能力、社区民警的基础工作能力、治安警的管理和调解能力、特警的应急处突能力、技术员的现场勘查能力、法制员的法律应用能力。”翁维明警官说。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事故民警比一般交警压力大点。事故发生后,经手———结尾都是“一手落”。一些难度较大的逃逸事故,上班时间肯定处理不完,午休、周末用来见证人、跑医院已是常事。做好事故民警,要身怀十八般武艺,还要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精神。这就说到事故民警优良的传帮带传统,马靖师从施建平5年,而今已是指导员的他感慨“一入事故深似海”,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简单的车辙、刮痕的角度方向不同,对事故的勘查结果、现场的还原程度都影响甚大,所以师徒的传承也是队伍专业性的重要保障。

  大数据思维推动资源有效整合

  回忆起几年前的逃逸案件,指导员马靖记忆犹新:案发后民警即刻调取中心现场周边视频,两天时间里,可以说是一帧一帧看穷尽了当天所有的路面监控,试图寻找线索,未果。最后,换了个思路,可否借助过往公交车的监控,查找这名男子。果然,通过一辆公交监控把当事者找到了。按照这个时间段推算轨迹,再细看路面监控,沿着线索迅速破案。这次经历对大家启发很大,要破案,单就视频而言,就必须有更庞大的数据支撑。副大队长潘春立非常重视事故民警工作的“大数据”,要求各路面中队“每个民警都是信息采录员”,做好数据采集工作。

  除视频资料外,还有更多类型的数据,比如汽配行业人员情况、非机动车修理点的情况、车辆构件型号样式都了然于心。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的摩托车雨夜肇事案,被撞人救治无效死亡、无监控、无证人、无笔录。案发现场仅有摩托车撞后残存的几块碎片,民警通过手工拼接还原,确定这是摩托车的哪个部位,确认了车辆品牌、型号。再调看监控录像,通过前后卡口查看通过的车辆。车管所配合,一辆辆车排查过去,确定的车型调到了数据和归属。又动员20名警力,进入村子挨家挨户排查,终于在一家门前发现了已改头换面的肇事摩托车,顺藤摸瓜找到车主,供认不讳。最终40小时破案。

  排查整改于未然不留后患

  “案件侦查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张雄队长如是说。从破案过程中发现隐患、堵塞漏洞,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问题整改也能反哺交管工作。事故老民警郑义说“这么多年来,凡是接手的案子,都会在《交通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台账》中,详细记录驾驶人情况、车辆情况、道路状况、事故特点等内容。”现场处理完事故后,要对现场的人、车、路、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隐患排查,比如路口线路设置、红绿灯情况等。发现问题限时整改:一日内解决标志标线类问题,两日内解决灯控设施类问题。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此外,事故会商制度也是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载体,每起重大事故都要召开会议,老中青三代事故民警根据法律法规、事故细节“集体齐商讨”最终定责,做到有据有理有说服力、公平公正有公信力,有效防止当事人事后再起纠葛。

  做好与破案“无关”的事

  事故民警除了侦破案件这样极具影视感的工作,做的更多的还是与破案“无关”的“老娘舅”式的调解工作。施建平警官做了20年的事故民警,沉稳老道,但遇到逃逸案件也非常棘手,伤者家属把压力直接扣在民警这里,要医药费,要寻找逃逸者。有时当事人情绪激动,动手动口都在所难免。委屈是有,但无论什么原因,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巨大的心理负担、受害方身心摧残,调解、安抚、赔偿一定要做到家才行。在最近的一起事故中,因双方当事人都是打工一族无力负担医疗费用,施警官就与企业负责人联系,为伤者募捐。无形中承担了与破案“无关”之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