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抽签结束后,王月英欣喜地展示抽签公证书。记者 王鹏 摄 |
 |
王月英迫不及待在新小区里,看看自己的新房。 |
 |
王月英在以前的小房子里收拾物品。 |
王月英的梦想,和中国当代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一样。为此,这个58岁的单身女人整整奋斗了30年。 在过去的每一天里,她起早贪黑,摆地摊开小店,拼命赚钱;她省吃俭用,多年都没添过一套新衣服;她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尽早离开那个只有26平方米、连转个身都困难的蜗居,拥有一个亮敞的家。 10年前,她倾其所有为儿子支付了婚房的首付。她的想法很纯粹,只要儿子能住出去,只要以后孙子能在一个健康完整的家里长大,自己大半辈子的辛苦就是值得的。 她几乎已经肯定,自己的余生还要继续留在这个让人委屈的地方。 她做梦也没想到,10年后,宁波启动了大规模的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她所在的江北孔浦二村被列入了改造,因此受益。 26平方米的危旧房,置换成了58平方米的电梯房。她的新家,就在原来小区一条马路之隔的新建11层高楼里。1月初,王月英已通过抽签拿到了新居钥匙。梦想来得太快,这似乎还是一个梦。 记者 樊卓婧 程 鑫 实习生 傅佳璐 同一屋檐下,已非一家人 在江北孔浦二村,王月英的房子是居民楼里最小的,只有26平方米。 原来的户型并非这样。上世纪80年代初,这片小区刚落成的时候,那是间61平方米的二居室。当时,一切都是崭新的,在周围低矮的平房中,这幢居民楼是那一带最显眼的建筑。小区门口的大庆北路不像现在那样灰头土脸尘土飞扬,那是一个热闹的街区,车水马龙应有尽有…… 王月英记得很清楚,她是1984年搬进的。那年她27岁,是骄傲的国营厂工人,丈夫在渔业公司上班,工资高、福利好,这个当时在宁波屈指可数的小区,也是公司给员工的福利。她还记得分到房子时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情景,虽然产权还是单位的,但每月只需要付很少的房租,就可以一直住下去。 工作、房子和家,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带着3岁的儿子搬进时,王月英怎么也没想到,这让人羡慕的房子和她那曾经以为会维系一生的婚姻一样,无非外表光鲜,实则让人失望。 孔浦这一带的居民楼,和宁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很多老小区一样,由于当时建设设计标准较低,施工工艺落后,使用海砂现象较为普遍,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 楼上的居民最早发现,大车经过时,整幢楼似乎都在轻轻晃动,住得越高这种震感越明显;没几年,有的居民家中开始漏水,天花板和雪白的墙上布满黄色的水渍,很快霉斑点点,当时的办法是拿挂历或明星海报糊上,但很快海报也霉了;台风来了,暴雨一下,一楼的住户就遭殃了。1989年搬进来的丁大荣说,有时候积水要没到小腿肚…… 所有这些对王月英来说都不算什么,搬进来2年后,她就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折:这个一直以为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女人,直到丈夫提出离婚时才发现,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 经过无数次的争吵、哭泣、纠结、崩溃,最终法院判决他们离婚,孩子的监护权归母亲,房子一人一半。 一人一半的结果就是砌一道墙,把这套他们共同居住留下很多回忆的房子一分为二,一人住一边。 就这样,她原来61平方米的家变成了26平方米。王月英花了很久才接受这个事实:他们还是住在同一屋檐下,只是,已不再是一家人。 26平方米的家 2014年,宁波启动成片危旧住宅区的改造,包括孔浦一村、孔浦二村在内的多个小区名列其中。王月英的这套房,面积之小让上门调查排摸的社区工作人员也倍感惊诧。 30年的光阴冲淡了当初刻骨铭心的爱恨、悲喜,王月英指着厨房对面的那堵墙笑着解释:“那年婚一离,房子就只剩一半了。” 那面墙一砌,两间卧室只剩一间,厨房还在,卫生间却没了。 王月英合计了一下,把房间的前门封了,只从后门进出,这样又腾出来一点空间,勉强可以挤上两张钢丝床———但是,其中一张白天必须收起来,吃饭用的小桌子得放在那里;窗台下再摆张写字桌,桌下堆放着换季的衣物和被子后,这个逼仄的空间几乎连转个身都很困难了。 没有卫生间,母子俩白天去10多米开外的一个招待所上厕所,晚上放个痰盂。10多年,王月英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倒痰盂。直到上个世纪末,招待所也拆了。她想了半天,又从厨房隔出不到一平方米的地方,装了个马桶。虽然在马桶边炒菜有点怪,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最让她担心的还是儿子大虎。 封墙的时候,儿子才5岁,他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还像以前一样跑到隔壁他爸爸那里去。但是很快,爸爸的新妻子住进来后,那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一下子理解了大人嘴里的“离婚”。 大虎的童年几乎封闭。他很少出门,因为总有人嘲笑他“爸爸不要你了吧”,或者有好事者追着他问“新妈妈喜欢你吗”,他什么也不说。同学请他去家里玩,他也不去,因为自己家太不像样,没法回请。从小学到初中,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关在房里听收音机。 为改变现状,王月英又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很快又结束了。 “其实他对孩子也蛮好的,但我也没有办法,三人挤一屋,晚上睡觉中间就挂个帘子,儿子也慢慢大了,总归……”王月英讲这些年的辛酸,说着说着,突然回过神来,“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很久没有人好好听她的委屈了。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对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进行变革,逐步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王月英看着包括前夫在内的很多熟人都相继离开了这里,住进了更大更好的新房,而她,只能带着儿子在这里继续窝着。 “这简直是梦里来的机会。”得知这片危旧房要改造,王月英又燃起了对房子的梦想,“换钱,换房子,都可以。”她对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说。 危旧住宅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虽然惠民利民,可在利益纠葛面前也会遭遇各种难题,江北区创新退出“自主+竞争”的模式,通过居民竞争性投票来确定先行改造的区块。王月英是最早投赞同票的居民之一。 摆摊摆出一套房 王月英知道,这张赞成票,把她的梦想拉近了一步。 30年的努力,只为一件事———离开。但在这之前,她还要完成很多更现实的事,比如,把日子过下去,把儿子拉扯大。 第二次婚姻结束后不久,王月英下岗了。 单位、男人,那些她曾经以为可以倚仗一辈子的东西,原来全是靠不住的。那么,只能靠自己了。没有别的技能,好在她为人开朗,做点小生意还是可以的。 早在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开始在夜市摆地摊。早上7点不到,她骑车把儿子送进学校,然后去工厂上班。下午下班后便去和义路,那时候交2元钱,就可以摆一晚上。王月英从望湖市场批发帽子、围巾和一些小饰品,放下国营厂女工的身段,当起了小摊贩。 下岗后,她想去孔浦小商品市场租个摊位,但没本钱,只能一家家的去问,看能不能淘到个便宜点的。 有一回,在和一个摊主聊天时,刚好有人来看围巾。摆了多年地摊的王月英三言两语便说动了顾客,人家几乎没还价就掏了钱。 摊主留下了她:“你帮我看店吧,没风险,又能赚钱,你自己做压力很大的。” 白天看店,晚上去夜市摆摊,一做又是好几年,儿子也渐渐长大,开销越来越大,王月英总觉得,再多的钱也填不满生活张开的嘴。 转眼大虎中专毕业,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就在大家都以为王月英熬出头的时候,他又离开银行去当兵。 她说,这孩子从小到大都听话,什么事情都往心里憋着,也只有这一回这么坚定,当妈的能不支持吗? 那时,也就是本世纪初,一座又一座新楼正拔地而起。王月英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公交车上、老旧楼房的天台、街边的灯箱、购物商场的LED大屏幕,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房地产广告。她开始变得焦虑,孩子长大了,总不能在这26平方米的小屋里娶新媳妇吧? 她的观念和多数人一样,有房才有家,而居住的环境则决定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但看看广告上那些新房的价格,常常会被吓一跳。 有人给她出主意,建议她去城隍庙新街租个摊位,“那里好赚钱,三四元批发来的皮筋,可以卖到20元”。 王月英挺心动的,可一年3.5万元的租金对她来说,太贵了。想了半天,她选择到那里帮人看店。每天从早上10点做到晚上10点,一个月工资700元。她觉得值,“至少可以摸摸那里的行情。” 儿子后来退伍,带回5万元钱,这成了王月英的启动资金。她租了个摊位,自己做起了买卖,几年下来攒下了15万元。2006年,她为儿子付了新房的首付。 迟来的幸福 大虎的新房是一个69平方米的二居室,总价32万元,按揭了17万元。为了减轻还贷压力,新房刚交付就被租了出去。 退伍后的大虎曾在母亲的小店里做美甲,收入不菲,但每天被一群女孩子围着,他不自在,也不喜欢。 王月英也让他不要干了:“钱不是最主要的,路还长,不能贪一时的好处。”他终于没有辜负母亲,几番周折后在外贸公司找到了工作,如今事业渐渐走上正轨。 后来,大虎有了女朋友,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王月英很犯愁:“房子实在没钱装修啊,要不过两年再结婚?” 没想到姑娘说,“没事,我自己来”。 她说的装修,也就是铺了复合地板,刷白了墙而已。姑娘心灵手巧,电视墙是她自己画上去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细致动人;窗帘也是自己在缝纫机上踩出来的,简单是简单,可是好看啊……王月英到新房里一看,就知道儿子选对了人。 房子简陋点其实没有关系,人对了,住哪都会幸福的吧。 儿子结婚后,王月英还是住在老房子里。她希望将来的孙子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因为那也是儿子从小就盼望却没有实现的心愿。 儿子很努力,按揭的压力越来越轻,而新街的租金却越来越高,王月英最终选择了放弃。反正再辛苦,也不可能再给自己买一套房子,她操劳了30多年,只想好好休息一下。 空下来了,她在屋外种了几盆君子兰、月季和茶花,这么多年了,她都忘了自己也曾是个爱花的人呢。 只要儿子能开始新的生活,一切努力就没有白费吧。 她没有想到,还能等来旧房拆迁的这一天。 2014年,我市提出的棚改目标,以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至2017年,全市计划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0万户、100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3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包括王月英在内的数十万住房条件困难、房屋有安全隐患的群众将受益。 目前,孔浦3号、7号区块已实现100%签约。 王月英终于要离开她住了30多年的蜗居,她小心地把自己种的植物一盆盆地搬走,很快,它们应该就能在阳光明媚的阳台上,开出更娇艳的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