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市的某综合医院一楼层,推开厚重的安全防护门,里面有两间宽敞的病房,一间是拥有十几张病床的男病房,一间是规模稍小的女病房,布置简单、整洁,和我们平时在医院看到的病房无异。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同之处:过道上不仅安装有监控,还有门禁;病房装的是铁门,窗户更像是气窗,还装有铁栅栏;过道上不时有民警巡逻经过。 这里不是普通病房,而是公安监管病区。 2015年3月10日,由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和我市某综合医院合作设立的公安监管病区正式投入运行,截止目前,共收治全市看守所疾患在押人员151人次,治愈出院138人次。 这也是公安监管部门为加强医疗卫生社会化、专业化建设,解决本市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住院需要,同时确保监管场所规范化管理,保障刑事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创新之举。 为保障被监管人员的基本权利,监管场所原本也设有医务室,但不可避免存在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有限等现实问题。遇到病重需要住院治疗的被监管人员,不得不送当地医院治疗,但安全监管风险较大,并牵涉大量看管警力。 记者采访当天,公安监管病区共收治了13名病人。病区配备专门的民警和协辅警,采取封闭式管理。 民警告诉记者,公安监管病区内的被监管人员多患有高血压、脑梗、心脏病等容易突发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甚至急需动手术予以治疗的,他们的病情随时能得到医护人员的监控。因为在这里,每天都会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常驻”,遇到突发情况,相关科室的专家能及时来会诊。 “并不是所有疾患被监管人员都被允许住院治疗。”民警说,入住与否,要先经过医生的诊断,这也排除了部分被监管人员试图利用病情逃脱法律惩罚的可能性。 医疗条件的提升,改善的不仅是被监管人员的病情,还有他们的态度。 曾有被监管人员因突发疾病被送入公安监管病区,尽管疼痛难忍,但他却不肯配合治疗。 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劝说下,该被监管人员最终还是接受了手术。术后,该被监管人员的身体很快恢复,他对公安机关的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之后非常愿意配合监管民警的日常管理。 公安监管病区内24小时有监控,一旦发现被监管人员有异常举动,民警会及时进行处理; 医护人员查房、分发药物或打针时,民警必须做到寸步不离。 记者留意到,和宽敞的病房比,民警日常休息的宿舍则显得狭小许多,条件也更为艰苦。 开设公安监管病区,是监管场所加强医疗卫生社会化、专业化建设的方式之一。 市公安局监管支队还和宁波市卫计委合作,在全市监管场所推行医疗卫生社会化专业化工作,派出医务人员进驻监管场所,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保障在押人员基本的人身健康权益。市级监管场所门诊部设置已经基本完成,市卫计委先期选调7名医生进驻宁波市看守所,在看守所内设立“驻所医院”。 截止到目前,慈溪、镇海、鄞州、奉化、宁海、象山等地看守所内驻所门诊部已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余姚、北仑等地看守所驻所医院工作也在有力推进,预计能在今年6月份如期完成。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傅佳璐 通讯员 袁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