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艳和家人的合照 |
 |
俞志华反串 |
再过一天,猴年就要到了。 据说,和其他生肖相比,属猴的人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聪明、机灵、活泼、爱模仿、爱动脑、爱钻研、兴趣广泛…… 我们征集了3位属猴的读者,听他们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 也许是因为心理暗示,猴子的性格多多少少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点滴中,影响着年复一年的生活轨迹;在各自的年龄段,他们的故事,虽然平凡,但绝不平淡;虽然普通,但是生动、有趣,充满了回忆和念想。 祝愿每个“猴子”都有精彩的人生,祝愿每位读者在猴年都过得出彩! 记 者 樊卓婧 程 鑫 通讯员 应红艳/文 记 者 王 鹏/摄 陈艳(1980年出生):让记者五体投地的“美女猴” 陈艳的微信名叫“青瓜爱米馒头”,青瓜是大儿子,米馒头是小女儿。 决定把她放在第一个介绍,并不是她有多成功,而是因为这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普通主妇给我的触动最大。 先生在外地工作,她一人在家带两娃,同时还做着一份不用坐班的工作。 采访的时候是下午5点,厨房里的汤刚刚炖上,卧室传来两个孩子咯咯的笑声,聊天不时会被打断,她吩咐7岁的儿子:“妹妹饿了,帮她泡下奶粉。”或者:“别闹了,把球捡起来!” “一个人真的搞得定两娃?”只有一个娃还常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我小心发问,唯恐被她看出自己的无能。 “还好吧,”她淡淡地说,“白天老妈还帮个忙,晚上就是我自己的事。” 她属猴,有猴子的聪明能干。敢闯,也乐于接受挑战。 20岁踏入社会,开始做单证员,外贸人的最基础工作。在这之前,她几乎没出过宁波。一年后她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离开宁波,去了台州一家山区里的企业。因为那里有去广交会的机会,她想出去看看。 这一走就是3年,4小时的盘山公路,风雨间走了无数遍,直到最后一年的高速开通。25岁回到宁波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但是她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后又受邀回到台州。 这一次吸引她的条件,是可以出国参展。之后的3年,她一次次去德国、法国……光鲜背后是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在法国,她一个人要管6个摊位,从清早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从展馆到酒店没有车,一个人在地铁口的路边傻等……她总是很自豪地说,自己真的见过凌晨的巴黎是什么样子的。 回宁波是因为遇到了想成家的人。2005年,有天突发奇想去一个轮滑店买了一双轮滑鞋,因此认识了她的真命天子。 他是延边人,朝鲜族,被她猴子性格中的活泼外向所吸引,后来他去韩国工作,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陈艳有几次去韩国,终于感情升温,确定了关系。 2009年,两人双双回到宁波安顿下来,又回延边按朝鲜族习俗举办了婚礼。2010年,小青瓜出生了。后来“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他们又有了米馒头公主。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先生又去了深圳工作。 陈艳一直坚持工作到生女儿的前一天,但现在她要照顾两个孩子,不能再继续出去做外贸了,只能留在家,一边带娃,一边协助熟悉的工厂和客人完成产品出口。 两个孩子都是过敏体质,常常一起生病。我一边脑补妇儿医院排长队的混乱场面,一边问她:“一个人带两娃上医院,你是怎么搞定的?” “以前请朋友帮个忙,现在,大的也会照顾小的了,有时候老妈也在,哪里有什么搞不定的,安排好,见招拆招嘛。” 她说,如果有同样过敏体质孩子的母亲可以加她微信,她有经验分享。 我从来没有从一个主妇的言语中听出指点江山的气定神闲。 采访完的第二天,凌晨5点多,我收到她微信发来的一个文档,2000多字,是一早在被窝里写的人生经历。“怕昨天讲的有欠缺。” 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这么游刃有余,我上班的时候她在带娃,我抽空喝咖啡、刷微信、和同事八卦的时候她在见缝插针地工作,我下了班吃饭逛街追剧的时候她在忙,我睡懒觉的时候她在码字…… 也许,每一只天资聪颖,做事得心应手、干什么像什么的猴子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 俞志华(1944年生):反串“草花”的“古稀猴” 古稀之年的俞志华一番化妆穿戴,体格魁伟的大男人,瞬间就变成了一脸富态的老婆婆。“她”捻着佛珠,踩着小碎步,翘着兰花指,炯炯有神的眼睛骨碌碌地转着,活脱脱的阿婆形象。 这种叫“草花”的角色反串是俞志华的拿手好戏,他归功于自己的猴子属相。1944年出生的他虽然已年过七旬,却还活跃在甬剧舞台上。 属猴的他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力,小时候很多有趣的事他至今记得很清楚。猴子顽皮,他也不例外,那时候,村里有好些个小脚阿婆,他看她们走路的样子特有趣,挪动的碎步,佝偻的身子,于是他就在后面模仿。 阿婆发现了很生气,停下来,转身想追上去责罚他一顿。别人都以为他会飞快地逃跑,没承想他却不慌不忙,也像阿婆一样踩着小碎步,扭动着小身板,惹得阿婆和周围的人捧腹大笑,气也就消了。 这种模仿的天赋成就了俞志华的戏剧人生。在那个没电视、没网络的时代,电影也是奢侈品,戏剧几乎是百姓唯一的娱乐项目。 小时候,他奶奶很喜欢看戏,而且每次看戏都带着他,舞台上花花绿绿各式戏服让他着迷。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很多人都觉得艰涩难懂,可他看过之后几乎就能模仿出来,而且各色人物的动作也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 超常的模仿力给家里增添了好多乐子。他家兄弟姐妹6个,他是老大,生活很清贫,但有了他这个“活宝”,家里平添了很多欢声笑语。晚饭后,一家人围在饭桌前,敲着碗筷和盆子给他奏乐,他则模仿舞台上的角色,扯着稚嗓门来上几段。声音虽然稚嫩,却还字正腔圆。邻居们都来串门,夸这孩子以后定有出息。 带着这份自信和家人的期望,他13岁就考入宁波甬剧团,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没几年时间剧团就解散,他的舞台梦也从此破灭,不得不进厂当了工人,直到退休。 退休后的俞志华再次燃起舞台梦想,他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甬剧这个具有宁波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俞志华再现孩童时代的模仿天性,除了常规角色,他开始反串“草花”。甬剧的前身———宁波滩簧盛行时,“草花”是惹得观众笑声不断的丑角兼反串老旦。 很快,俞志华反串的“草花”为观众所接受。假声轻柔尖细,十足的女人腔调;动作柔软婀娜,十足的女人味,惟妙惟肖难辨真假。 有次演出间隙,俞志华来不及卸妆去上厕所。刚到男厕门口,就被人叫住了,“老太太,你跑错地方了。”俞志华不知说啥好,点点自己,又点点男厕所的标识,可有的人依然不知所措。俞志华只好开口应答,“错不了!”雄浑粗壮的男人声音让观众一下子认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 虽然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可他的一双手依然是那么柔软。有次反串“草花”演出结束后,很多老太太围着他,要看看他的那双手,“这个年纪的男人,还能绕出这样的兰花指。”老太太们难以置信,握手之后叹服不已。 在俞志华看来,这双手是天生的,也是锻炼出来的。在工厂做了几十年车工,那可都是粗糙活,可再忙再累,有空的时候他都喜欢伸展伸展筋骨,活动活动肢体,这也许也是猴子的性格吧,闲不下来。 可他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双酷似“美猴王”的眼睛。两个眼珠子可往同一个方向快速转动,说停即停,说动即动,无论是停下来,还是转动的时候,两只眼睛都是那么的炯炯有神,灵气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