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1月21日,铁路东站候车大厅,旅客带着一台便携式DVD,缓解旅途疲劳。记者 王鹏 摄 |
 |
2016年2月5日,新铁路宁波站,平板电脑成了旅客旅途中缓解疲劳的法宝。记者 王鹏 摄 |
 |
2010年2月8日,南站临时候车处,旅客带鸡回家过年。记者 王鹏 摄 |
 |
2016年1月3日,铁路宁波站,旅客抱着一棵金桂树回重庆老家。记者 戚颢 摄 |
 |
2006年1月14日,火车南站,旅客们挤绿皮火车。 记者 刘波 摄 |
 |
2016年1月,宁波到贵阳的高铁开通。 记者 刘波 摄 |
 |
2006年1月12日,人们在火车南站排队买票。 记者 刘波 摄 |
 |
2016年1月31日,铁路宁波站北广场入口大厅,几位旅客在取票。记者 刘波 摄 |
有老外把国人的春运比喻成为“一次虔诚的朝圣”:无论一年中过的怎样,到了这个时间点,人们朝着家的方向,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也有人说,这是一次“中国式出发”:回家的动机单纯,可内心的情感却异常复杂。 从原来的硬座绿皮车到空调车,再到动车、现在的高铁,原先从宁波出发要坐上近2天才能到达的贵阳,如今只需半日。 从临时的候车篷到现在冬暖夏凉,明亮通透,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的崭新车站。 从需要日夜排起长长的队伍,如今只要动动手机就能买到,票虽然依旧难买,但总免去了风吹雨淋的排队之苦。在宁波,现在10张车票,有至少8张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售出的。 不到十年时间,中国春运用高铁般贴地飞行的速度,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旅客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宁波站派出所教导员徐骏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的民警给旅客扛着包,帮他们指路,很少会有回应,如今,许多人都会点头说一声“谢谢”。铁路宁波站党总支部书记陆承宇笑呵呵地说:“比起以前,我们真的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 连日来,铁路宁波站每天发送的客流都超过了6万人,最高峰时接近了7万人,每天有超过110对列车从这里进出。 春运也在变,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思念。 记者 范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