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启明女中 |
 |
王家谟 |
 |
王 鲲 |
 |
赵济猛 |
 |
杨眉山 |
 |
张秋人 |
 |
干书稼 |
 |
张爱萍的题字 |
 |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萧群讲述启明女中的故事 |
大黄鱼腹中的纸条 杨眉山、王鲲是重犯,他们身陷囹圄后,谁也不敢去看他们,怕牵连到自己。 陈馥却不顾个人安危,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奔走呼号,找人营救,还带着食物、衣服去探监。 监狱门口,有人拦住她,询问她是什么人,她朗朗而道:“王鲲是我表侄,杨眉山是我办的学校聘请多年的先生,无论私情故交,我都要探望他们。” 1927年6月中旬,杨眉山、王鲲被判斩决,陈馥怀着悲愤焦灼的心,在状元楼订了一桌名菜。 时任宁波地委书记王家谟写了一张“坚如钢铁、重如泰山”的条子,陈馥卷成细条,用锡纸包裹,塞入咸菜大黄鱼的腹中,亲自冒险送入狱中。 杨眉山、王鲲两位同志在余生的最后一天,享受到一顿美餐,还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 他们牺牲后,陈馥老太出钱为他们料理后事。因为杨眉山是诸暨人,在宁波没有家属,陈馥帮他收殓遗体,购买棺木,待他如同亲人。 “四·一一”惨案发生之后,启明女中的真实作用暴露,遭到当局迫害,先后更换校址,改名为“培英女校”“中山公学”。 然而,1927年6月,启明女中依旧逃脱不了厄运,被查封停办。 奔走救助共产党员 事情远没有结束。 同月,曾任宁波地委书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主任的赵济猛在杭州被捕。 1927年8月,启明女中教师张秋人在杭州西湖被捕。 同年11月,曾任宁波地委书记,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主任、代理省委书记的王家谟在温州被捕。 陈馥四处奔走,请人出面营救,理由是:“张秋人、赵济猛、王家谟都在宁波教过书,他们都是为人正派的教书先生。” 虽然,张秋人、赵济猛、王家谟因为身份特殊,最终无法被营救而牺牲,但是陈馥的努力没有停止,她还是救出了共产党员王安卿夫妇等人。 她的两个孪生女儿陈修良与陈逸僧,继承了她的革命斗志,都成为了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8年,浙江省委书记徐纬牺牲后,中共中央派陈馥的女婿杨善南(陈逸僧的丈夫)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 于是,陈馥迁往杭州,用自己的钱租借了一套房子,作为团浙江省秘密机关所在地,常在那里掩护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已是满头华发的陈馥老太跟随共产党转移到上海。 1937年,中共江苏省委成立,那时的地下党经济上十分拮据,却急需一套房子做掩护工作。 当时陈馥年岁大了,两眼得了青光眼,几乎看不见东西。她听说共产党有难,又拿出一笔巨款,置下上海巨鹿路的景华新村22号一幢小洋房。这里成为了江苏省委秘密机关驻地。 景华新村一带是富人区,地下党在这里活动,不容易受到怀疑。 刘晓、刘长春、沙文汉等人就曾在这个房子里开会联络。 解放战争时期,这栋房子又成了中共上海局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著名的“五·二○”运动,就在这里策划,几项重大的策反行动,也在这里展开。 所需经费,都由陈馥提供。 因为常年资助共产党,且没有收入来源,到了上世纪40年代,陈馥的积蓄已全部用尽。 1975年,陈馥不幸中风病逝,享年88岁。许多老同志拄着拐杖,闻讯赶来,向“众家姆妈”沉痛告别。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小组发出讣告,给予她很高的评价:“1925年,陈馥同志不顾危险,援助我党、创办学校,大革命失败后,为党寻觅秘密机关,掩护照料革命同志。要学习陈馥不为名不为利,一贯为人民为国家做好事的革命精神。” (感谢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