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觉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乡·蒸味

  一大早,鄞州横溪栎斜村8-9号的小院里,一大锅开水“咕咚咕咚”冒着泡,热气腾腾。64岁的沈建设正在往灶里添柴火,妻子黄信菊在一旁将事先揉好的面团掰成小块。

  沈建设夫妻俩制作“蒸团”已有20多年,直到如今头发花白,仍坚持这门传统手艺。他们制作的蒸团因为“味道好,不黏牙”,深受欢迎,不少人慕名前来订购。

  蒸团这种传统食品,在宁波并不少见,但要做得好吃却不容易。沈建设家的蒸团之所以能赢得好口碑,多半还是因为夫妻俩的用心。

  蒸团用的晚稻和糯米按10:3掺在一起,事先在水里泡4个小时,若是碰到天冷,就得浸上半天,然后才能制成面。

  面在笼屉上蒸熟,揉成球,放进石臼里,再用木槌捣。

  “最关键的是要榨干水分,蒸团水分留得多,口感就不好。”这也是沈建设的“蒸团”能够坚持20余年的秘诀。

  之后的制作并不费力,就像包汤团,将事先做好的黄豆馅、豇豆馅和松花粉等馅料包在面团里,再放进模具中压实即可。

  为防止面团黏手,黄信菊用蜂蜜、调和油“冻”成的“护手霜”涂抹在手上。

  沈建设家用来做蒸团的模具格外精美,每一圈都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

  “这是‘六代蒸团’,寓意六世同堂。”不一会儿工夫,黄信菊就用红色托盘端出了一摞蒸团,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20多厘米。

  过去在农村,每逢结婚、拜寿等喜事或者清明节,家家户户都有拿蒸团祭拜的习俗,蒸团的大小和花纹也象征着家族的繁荣。

  现在,人们虽然对这种传统食物没有格外青睐,但因为临近春节,“做羹饭”时总少不了蒸团这样东西,“预订的人很多,估计要做到腊月廿八才能收工。”黄信菊说,今年要做到除夕前一天。

  “这还不是最忙的,最忙的要数清明节前半个月,最多一天要做上千个。”沈建设说。

  沈建设家做的蒸团包括“青蒸团”和“白蒸团”。“青蒸团适合做好立即吃,图的就是新鲜;不加青的青团,可以慢慢吃,甚至拿到油锅里翻一翻,吃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黄信菊说。

  通讯员 郑 拓   

  记 者 石承承   

  实习生 罗欣瑜/文

  记 者 王 鹏/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