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96岁重开“钟益寿堂”、99岁还在收徒教学、100岁时还在坐诊……

102岁钟一棠先生昨仙逝

坊间留传的依然是他“不老”的传说

  钟一棠给病人把脉。(摄于2011年) 记者 王鹏 摄

  昨日零点8分,国家级名老中医钟一棠驾鹤西去,享年102岁。

  一百多年的生命历程,他留给人们无数的惊叹和感激,他用一生践行了“大医精诚”的崇高信念。

  这些年,记者曾多次采访过钟老。行文之时,他那慈祥清瘦的面容仍时不时浮现眼前。“养生没什么秘诀,心情要好,吃食要平衡,你们年轻人床头应该常备个小药箱,里面放点中西医常用药……”他的叮嘱言犹在耳,温暖如春。记者 鲍云洁 

  钟一棠先生走完传奇一生

  今年除夕,宁波晚报记者刚给四世同堂的钟老拍过“全家福”,老少四代其乐融融,身穿红色唐装的钟一棠老先生坐在正中央,精神矍铄笑容可掬。

  谁也没有想到,噩耗来得如此突然:2月17日凌晨,钟一棠老先生突然感觉不舒服,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市第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脑溢血,历经七天七夜后,昨日凌晨,他最终平静地与世长辞。

  “前一天下午,我刚去看过爷爷,他正在午睡,因此没敢打搅,就这样失去了最后一次和他促膝长谈的宝贵机会!”昨天,钟老的孙媳泪眼婆娑地告诉记者,“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想和他聊天,虽然已经百岁高龄,但他的思路特别清晰,敏捷程度绝不逊于年轻人,每次我都受益匪浅!”

  生前,钟老立下遗嘱:后事一切从简。

  作为宁波市中医院创始人、宁波现代中医的奠基人之一,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钟老自幼受家庭熏陶,秉承仁术济世精神,潜心钻研岐黄之术,96岁重开祖上老店“钟益寿堂”,99岁还在收徒教学,100岁时还在家中问诊看病,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名老中医”“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是宁波中医界的传奇人物。

  专克疑难杂症佳话无数

  一副脉枕,80余载坐诊不辍。作为钟氏内科第四代传人,钟老一直为同道所津津乐道的是对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不孕不育等疾病的独门秘笈;在坊间,他更是留下了无数悬壶济世的传奇佳话:

  例如,有一位40岁高龄的孕妇患有肝脏疾病,患者及家人四处求医问诊,甚至跑到香港咨询相关妇产科专家,所有专家一致认为:必须把孩子打掉,以保全孕妇的性命。

  因为中年得子,患者不肯打掉孩子。回到宁波后,一家人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千方百计找到了钟老。几次调理治疗,奇迹发生了,这位孕妇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她自己也安然无恙。一家人从此把钟老当成了“活神仙”,逢年过节都要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

  还有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本来患有高血压病史,后来突发肺痨(肺结核)住进医院,西医已用尽止血针药及输血等各种手段,但这位老人仍然咯血不止,而且出血量较大甚至于出现休克症状。无奈之下,院方请来了钟老紧急会诊。患者给钟老的中药调治后,血全止,不久出院。

  ■延伸阅读

  “养生并不复杂”

  除了传奇经历之外,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自然是他生命之树常青的奥秘。

  然而,钟老始终强调:“我没有秘籍,也不相信所谓的秘籍,养生之道并不复杂,精神上的愉悦最重要。”

  多年来,钟老还一直坚持每天写随笔,并整理成《无名集》,放在家中给亲朋好友、来访病人翻阅。他说,广开思路,笔耕不辍能够保持思维活跃敏捷。

  昨日记者细细回顾钟老的生平和著作,从中攫取最精华的所在,与读者共享。

  饮食

  晚餐多喝粥 餐后忌多语

  五味要调和,切勿暴饮暴食,此外有一些关于日常饮食的零散经验值得关注:

  老人、孩童平时饭质以软为好,晚餐尤宜喝粥,南宋陆游的养生方式就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避免餐前餐后剧烈运动,以致影响食欲,亦或消化不良。

  就餐时不宜高声喧哗,更不宜喋喋不休,所谓多语耗气。

  三餐后需常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餐前便后须洗手,以免病从口入。冰箱里取出的食物必须蒸煮彻底才可食用。

  餐中菜品宜新鲜,不可服食隔夜菜品,不宜经常食用腌制、油炸等物。

  螃蟹性寒,可配合姜末同服,可解去寒毒。

  瓜果需洗净削皮,方可食用,尽量选择当令水果,反季节水果不可常食。

  柿子不宜与蛋同食,可引发胃柿石病。

  茄子、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与钙质食物同煮,易形成草酸钙,引发结石疾患。

  衣物

  多穿棉麻多洗衣,老底子是精华

  自古以来,我国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这个时期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未能完全适应,我们只有适当增减衣服保暖,才不至于受凉生病。秋季天气逐日变凉,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就下降,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防病抗病。

  衣物贴身穿戴,影响身体健康,整洁特别重要。保持衣物整洁首先是清洗,内衣和外衣要分开洗,因为外衣和外界接触时间长,病菌、污垢比较多,有些是普通洗衣粉不能彻底清除的,与内衣同洗就会使内衣受到污染。内衣裤、袜子最好也分开洗,因为脚长期在鞋里,真菌也会比其它衣物多,内衣最好用肥皂或皂粉、无磷洗衣粉清洗,因为普通洗衣粉中的磷沉积在内衣上,直接接触皮肤,对身体是不利的。在夏季或大汗后要及时换洗衣物,因为汗液中有盐分、糖分、污垢等,很适合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容易使衣服变脏、发臭,穿着潮湿而肮脏的衣服,容易使人体生病。清洗完的衣服要经过太阳暴晒,干透后方可入柜储放。

  衣服的料子推荐以棉、麻为主,从古至今历经数代人贴身穿着,未尝有不适之感,而现代工业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原料所制成的化纤面料,穿在身上或感闷热不透气,或潮湿不吸汗,或与皮肤摩擦易产生静电,还可使皮肤过敏,引起瘙痒、红肿、水疱等。

  居住

  按穴位戴香囊 雾霾天可防病

  雾霾影响最多的是人们的呼吸系统,由雾霾引起的感冒、鼻炎比较常见,我们除了常用的佩戴口罩,还可以通过揉搓迎香穴来缓解相关的鼻部症状。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的皱纹中,可用两手的食指按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并且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搓摩,搓揉至穴位处有酸胀感,经常搓揉此处,可以促进鼻部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增强抵抗空气中病菌的作用。

  佩戴中医香囊或家中悬挂香袋也不错,中医认为芳香药物有辟秽的功效,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

  雾霾天空气中悬浮着大量颗粒物,只要在室外的时候稍微长一点,眼睛就涩痛发红。我们可以服用一些润目明目之品,桑叶、菊花、薄荷可以清肝明目,枸杞可以补肝肾明目,绿茶可以清热明目,可以选择相关药材进行冲泡代茶饮,

  在雾霾天眼部保健是大有好处的,开水冲泡后,亦可趁热将茶饮置于眼前,进行热气熏蒸,距离不要过近,谨防烫伤,以眼部无不适感为度。

  运动

  自创“钟氏操” 推崇手疗核桃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种类因人而异,老人要选择运动量相对小的,周身微微潮热有汗就可。我自创的“钟氏操”就适合老人做:

  首先是转头运动,头在枕上,醒来后先向左轻微转动,后向右转动,再向前仰后往,各五六次;然后是转臂运动,双臂向上,向左右各伸五六次;再者是转腰运动,将腰部向上挺,再向左右侧各转五六次,然后双手按摩腰肌十次;第四是转腿运动,双腿平卧伸直、屈膝五六次,然后上举、放平、屈膝至腹部五六次;最后敲击腿肌,将手握成松拳,轻轻叩击两大小腿侧肌肉各十多次。

  老年人做床上体操,可以每天做也可隔天做,做操时不可受风冷,在冬春时最好置油灯保暖,做操后需卧床片刻,起床不可过急,下床也不可过急,做操前先去小便,在过程中有小便及时溺去。

  运动时间提倡上午,而不是清晨,目前有不少人常于晚餐后出门锻炼,有害无益。

  老年人也要进行脑部锻炼,防止老年痴呆症。我推荐一种预防大脑萎缩的锻炼方式,就是手疗核桃,也称掌珠,就是把核桃置于手掌中把玩。

  保健

  食疗大于药补 家中常备小药箱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继而希望通过服食药物或保健品来求身体健康,延年去病,一定程度上会对身体有所帮助,但应用不当亦会造成损害,所以服食滋补药物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建议以食疗为主,鸡蛋、瘦肉、鱼,荤素搭配,只要是自己的胃所喜好的,吃进去同样有滋补的功效,真要选用药材也尽量选择性平的,如莲子、米仁、枸杞之类,切勿乱投补品。

  在我床前常年放一个药箱,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请教医生后,都能在家备个这样的药箱,里面放一些中西医常用药,例如,皮肤易干燥者冬天备个愈裂贴,年纪大的放个保心丸,易便秘者放点玄明粉或番泻叶,咳嗽气喘的老人和过敏气喘的小儿要放平喘药等。

  精神

  智者乐仁者寿 形神共养才长寿

  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多的事和物,影响着我们各自的内心,种种情感,我们中医将其归于“七情”范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人体各个脏腑,适当表达可以宣泄内心,不使气血运行受阻,五脏安和,病无所生,然而情绪波动过大,则会损及脏腑,发生疾病,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因此,中医养生学家就提出形神共养的观点,两者兼顾才能益寿延年。

  多年来,我一直提倡乐观豁达、与人无争的生活态度,对事做到淡泊、坦然,对人做到友善、宽容、遇到琐事、杂事、苦恼事,事事不往心里搁,吃得香,睡得实,放得下,这是我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钟一棠先生的相关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