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居民强身健体意识越来越强,日常体育锻炼需求旺盛,但另一边是体育用地紧张、绿地不足、体育设施短缺,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如何满足百姓日益迫切旺盛的锻炼需求? 体育界别的政协委员们提了一份《推行“公园+体育”模式 实现资源最大利用》的提案,希望能破解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记者 李臻 居民锻炼需求旺盛,但体育用地紧张 “十二五”期间,体育部门对全大市范围内36个街道和221个社区的体育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55.6%的街道和62.4%的社区反映辖区内体育活动场所不足。政协委员们分析:“随着宁波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加迫切,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强,居民锻炼需求旺盛与体育用地紧张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发展体育事业,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提升城乡品质 建设美丽宁波”动员大会上也提出了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平方米。同时,宁波“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 我市有着丰富的公园绿地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围绕“美丽宁波、品质宁波”建设,先后在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景观大道和迎宾大道兴建了大量的公园绿地及滨水景观,充分展示“时尚港城、绿意满城”的地域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日湖公园、月湖公园、江厦公园、滨江公园等,都是设置体育设施很好的场所。但美中不足的是在大型公园和绿地建设中很少同步规划体育健身设施布局,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主题公园。 政协委员们介绍了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北京、上海、天津等很多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公园、绿地等建设中同步规划健身休闲设施。尤其是上海市,建设力度很大,每个县区都建成一个体育主题公园,对原有的100多个公园配置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 推进“公园+体育”模式,实现资源最大利用 为此,政协委员们提出,首先在城区绿地公园配建体育设施。提升宁波中心城区品质,实现水网、绿网、慢行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两心一轴、三江六岸”核心景观系统建设,尽力让市民享受高品质慢生活。要求在中心城区绿地公园和公共空间提升改造过程中,配合重要节点,引入特色公共体育活动及特色体育商贸等月光经济配套服务设施,引进建设一批有特色性的小型体育场馆。 在设计和建造上采取灵活机动方式,如可邀请青年设计师按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安排设计比选方案,由市规划部门、市民公众投票等方式确定布置方案,赋予冠名权并以冠名权进行筹资或捐赠等方式,以建筑工业化的形式进行建造,减少对现场场地的大面积改造,并与地下室、人防工程结合配建综合停车场,方便群众参加体育活动。 其次,在社区公园中配建改建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公园,是指通过改造城市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及其他未利用地建成的、以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兼有社区一般功能,且向居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公共空间。要求在2020年前,中心城区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当前结合“三改一拆”、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开展,社区体育公园建设面积在2500平方米左右的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社区体育公园内的体育设施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如建设全民健身路径、攀登网架、大型游玩组合器具、沙坑、轮滑场、儿童游泳池、康复按摩设施、盲人棋牌等,为他们健身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