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雪琴躺在床上,一旁放着女儿的联系电话。 记者 王鹏 摄 |
上接05版 养老机构缺床位缺人缺钱 怎么破? 比硬件设施更紧缺的是养老护理人员。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市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傅静君认为,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失,究其根本,还是专业养老护理培训机构的稀缺。 据她调研,目前全市没有专业进行养老护理培训的机构,仅有的几家拥有养老护理培训资质的机构均是通过家政培训、母婴培训等多种培训混合经营的模式存在。宁波大学女子学院是仅有的几家开展过养老护理培训的机构之一,但建院10年仅培训了养老护理人员300余人。 傅静君分析,民间资本举办养老培训机构运营成本过高。以宁波为例,注册市级养老护理培训机构,按规定必须保证300平方米的理论教学场地,并需配有实习场地和办公场地,教学及管理人员总数应不少于5人。计算一下房租、人员工资、运营费用、推广费用等,培训机构一年的运营成本少说也得80万元。按照目前对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补贴500元/人计算,扣除相应税费,每年至少得培训2000人次才能保持盈亏基本平衡。 另一方面,护理成本也是许多失能老人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我们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为老年人失能风险提供社会保障的制度,老年照料服务费用的制度安排几乎是空白,但国外已经有先例。比如日本,很早就推出了看护保险制度,40岁以上的公民可以凭自愿缴纳,保险费用一部分自费,一部分由税收承担,而被保险人需要看护服务时,90%的费用由保险承担。 据了解,宁波也在开始调研,“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有望破解。 这件事 “再难也要去做” 相比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显然是老百姓更欢迎的养老模式。针对这一需求,宁波市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动了不少“心思”: 例如,各区政府都陆续实施了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江东区首创家院互融养老模式,家政便民、物业维修、老人日托、医疗保健等11类服务项目,今年还推出了“家庭E养院”的升级版互融模式,为失能老人安装会“呼救”智能护理床;海曙区在各社区推行对失能老人直接援助的各类专业化照护团队建设,同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邻里关怀照护水平;江北区中马街道建立慈爱嘉养老助残服务指导中心,通过社区入户一对一的方式,对有需求的老人和残疾人,经过专业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建立个人康复档案,实施居家康复服务;等等。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308个(其中城市社区站点456个、农村站点1817个),覆盖82%的城市社区和72%的行政村。 “怎样减轻子女的负担,同时让老人们活得更有尊严,这方面我们确实也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江东区地处市中心,养老机构资源紧缺,居家养老是最好的办法。”江东区老龄办副主任陈勃介绍说,“怎样让老人们在家门口更好地养老呢?一开始,我们想直接给这些家庭发钱,但不少老人宁愿省下来,也舍不得购买服务,于是我们就花更多力气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便民服务的多样化,以及志愿者服务技能的提升上。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受到了老人和家人们的普遍欢迎。” 当然,家人的作用也不可或缺。陈勃说,儿女的关心程度和老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 养老是一件长期的,需要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很多心血的大工程,不是靠喊喊口号就可以做好。但就像陈勃说的那样,这件事,再难也要去做。因为我们现在的尝试,多少决定了将来自己将被如何对待。 生命与爱,都在轮回。 (文中部分人物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