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原生态笔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星社区:“邻里好,赛金宝”

  社区猜灯谜活动引来了如潮人流。
  新星社区。
  社区扎灯笼活动。
  71岁郑爱月照顾94岁陈素娥。
  周琪儿

  第8年

  记录时间:2016年2月18日

  记录地点:海曙望春街道新星社区

  记录者:商报记者 石承承 

  在农历牛年、虎年、兔年、龙年、蛇年、马年、羊年春节后,东南商报先后推出了7组特别报道———“原生态笔记·记录我们呼吸与共的宁波”。猴年春节刚过,我们第8次出发,去倾听、去记录,我们期望凭借这些局部的、细节的记录,留下一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微历史……

  采访当天,刚好碰上新星社区居委会组织元宵活动。不到早上9点,社区居委会大厅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来参加活动的居民,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带着孩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年轻人、中年人忙着干事业、赚大钱、养家糊口,老人在家含饴弄孙,帮忙解决后顾之忧,是理所当然的事。

  特别是像新星社区这样的拆迁安置小区,住的多是原新星村村民,拆村建居,不用再在田间地头忙活,多出来的时间就像是用不完的。

  可是,老人们并不都这么认为。

  本版图片 记者 王鹏 摄

  退休了比上班还忙

  自从“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今年68岁的龚生国不止一次被问到一个问题:“想让孩子生二胎吗?”

  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他和老伴是否愿意,是否有精力帮着带孙辈。

  身为新星社区老年协会的副会长,龚生国也跟协会里的老伙伴们聊过这个热门话题,“发现很多人的想法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们更愿意享受退休生活。”

  就拿龚生国来说,每周有三天要去老年大学上课,有两天要给社区合唱团拉二胡伴奏,抽空还得组织协会的各项活动,有时还得帮忙调解邻里纠纷。

  “老伴总说我,退休了比上班还忙。”龚生国说这话的时候,精神抖擞,丝毫看不出已经快到古稀之年。

  新星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0余位,占社区总人口的10%以上,跟龚生国一样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数。

  “现在的生活,不是忙,而是充实。”社区居民,73岁的沈国荣这么形容眼下的忙碌生活。

  和龚生国一样,他也在老年大学上课,还担任副班长一职,每次上课都要早到晚退,得帮忙点名、打扫教室卫生,可他觉得为同学们服务挺高兴。

  沈国荣会剪纸。应社区之邀,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开设社区课堂教孩子们学剪纸。

  以前当兵时,沈国荣在部队学过理发。从去年开始,他的这门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上门给社区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有些老人躺在床上起不来,多亏沈师傅既细心又耐心地上门服务。”社区书记朱莲淼说。

  社区自发兴起互助养老

  曾经发生的一件小事,给龚生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有老人独自出去活动,结果不慎摔倒,当场昏了过去,而儿女又不在身边,无法及时照顾。

  “我当时的感受是很震惊。”在龚生国看来,儿女们忙于工作,无法随时随地照顾老人,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困境,“住在同一个社区的老人彼此互相照应,是个不错的办法。”

  龚生国口中的“老人彼此互相照应”有点像近几年来正在一些社区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养老模式———互助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是在老年人中自发形成的,参与者基本为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强调老年人间相互帮扶和慰藉,是对社区养老的一种补充。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去年下半年,由社区老年居民组成的“邻里友爱访问团”正式成立。龚生国说,对加入“访问团”成员的唯一要求就是“有爱心”。

  今年71岁的郑爱月就是其中一员。四年前,她在社区里偶遇以前不算太熟识的老街坊,比她大23岁的陈素娥。得知对方独居,就住在自家楼上。

  好像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只要有时间,郑爱月就会跑到楼上去看陈素娥,看看对方有没有什么需要。有时,自家刚烧出锅的菜,她也不会忘记给陈素娥端一份上去。

  遇到要出门,如买菜、配药、到银行取钱,只要陈素娥打个电话,郑爱月总会赶去帮忙。

  她们住的楼有电梯,但每次只要一迈出家门,郑爱月总会牢牢搀着陈素娥的手,唯恐她有磕磕绊绊。在不知情的人眼里,还以为两人是母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郑爱月家中还有个和陈素娥同龄,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身边压根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婆婆,郑爱月甚至难得跟家人一起出门旅游。

  “要照顾两个老人,累虽然累了一些,但是我始终觉得做人心地善良就好。”郑爱月说。

  当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对新星社区书记朱莲淼来说,最高兴看到的变化就是社会风气的好转。

  “现在有什么事居民都愿意找社区来说一说”朱莲淼说,“发生在社区里的好人好事也越来越多。”

  “以后上学可不能随便迟到了”

  当老年人在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中逐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时,社区里的年轻一代更多感受到了扛在肩上的重担。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周琪儿?2010年2月9日,记者走进新星社区,她才呱呱坠地十几天,是当时社区里年龄最小的居民。

  几乎是一眨眼工夫,她已经7岁了,今年下半年就将“升级”为小学一年级的新生。

  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周琪儿还没啥概念。周琪儿的父母,甚至外婆外公,已经隐隐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区房”的压力。为了让孩子就近入学,而且能读上优质的小学,家里人费了不少劲,迁了户口。“身边很多邻居都是这样的。”周琪儿的外婆说,虽然有点麻烦,可为了孩子和将来,都是值得的。

  周琪儿的妈妈则正在为要不要送她去读“幼小衔接班”而犹豫。为人父母,终究还是希望孩子能无忧无虑地享受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暑假,毕竟在眼下激烈的竞争下,“一入学校深似海”。

  “还是要去读的,虽然教的只是简单的拼音和数字,可多少能让孩子养成一些必要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应对更为规律的小学生活。”一旁,作为“过来人”的社工劝道。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时就像是悬在父母头上的一把剑。

  “要去哪里报名?大概要读多长时间?”周琪儿的妈妈有点心急了。

  “等以后读了小学,上学可不能迟到了。”周琪儿的外婆在一旁感慨道。

  念幼儿园有时候早上来不及送,难免迟到几分钟,好像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读了小学,上课铃就像“紧箍咒”,“随便迟到,学习肯定是要受影响的,而且也违反学校的规定。”这对年轻的,有时爱睡个懒觉的父母而言,无疑又要牺牲一些生活上的自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