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巡特警支队配备的警用“无人机”具有航拍监控侦察、反劫持对话等功能,能有效提高作战效率,加强犯罪震慑力度。记者 王鹏 摄 |
即便放眼全省,在实战中用到“无人机”技术的巡特警队伍也是屈指可数,而宁波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则已经着手组建起一支对“无人机”实战应用这一新领域进行研究的队伍。 立足实战需求和前沿技术,加强技术装备的更新,只是巡特警支队专业技战术训练从实训化向实战化转变的一个侧面,而在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加强对巡特警队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董汶宙 黄小雄 地面有指挥车 空中有无人机 和我们以前看到的“无人机”不同,眼前这个家伙身形明显“魁梧”很多:翼展长度达1.5米左右,净荷载15公斤左右,空载续航时间约为1小时,飞行高度可达500米。 虽然是“大个头”,但作为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一员”,眼前这架“无人机”明显有着普通“无人机”无法比拟的“大智慧”: 当遇到歹徒挟持人质到楼顶、天台等空旷区域时,它只需要两三分钟就能升到高空,俯瞰现场,并通过无线网络,及时将现场画面传输至指挥中心,为救援决策提供帮助。 在遇到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有人员被困,救援人员又一时无法进入时,它还可以负载20~30公斤重的矿泉水等救援物资,进行定位投放,解救燃眉之急。 同时它还可以加载高音喇叭、夜视仪、红外线,甚至毒气分析仪等设备,完成人工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侦查任务。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时间就是战机,加强对“无人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大大提高决策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除了无人机使用,特警部门还配置了全大屏指挥系统,可实现应急处置远程化可视化指挥,有效整合350兆无线通信、4G单兵图传等资源,坐在指挥车里,就能实现远程化可视化指挥,加强对高精尖特种装备的菜单式、精细化使用管理。 “蓝鲨解法”正在逐步形成 科技装备的应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打赢实战”。 这也就意味着巡特警支队在专业技战术的训练中,已经实现从实训化向实战化的转变。这在巡特警的训练中,就可窥见一斑: 作为巡特警支队一大队五中队的队员,会看建筑的结构平面图是一项基本技能。 看起来这跟巡特警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可是一旦当商场、医院、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发生暴恐等突发事件,能在最短时间内解读结构平面图并找到突破口,挽回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宁波轨道交通开通以来,巡特警支队还特地组织人员赴轨道交通站点实地查勘,并前往列车生产厂家了解车厢结构,熟悉紧急制动、快速破拆等技术。 这只是面向实战的专业技战术的一个缩影。即便在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上,巡特警支队也特别注重结合宁波特点,通过对总结曾经处理过的案件来展开。 一套带有鲜明宁波特色的“蓝鲨解法”技战术正在逐步形成。“蓝鲨”,正是巡特警支队“精英中的精英”———蓝鲨突击队的名称,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具备同时处理2起以上暴恐事件的能力。 “最小单元”的“大作用” 无论是“无人机”新领域的研究,还是“蓝鲨解法”的逐步形成,都是在实际工作的需求中寻找仍可以完善之处,背后支撑的动力来源于对巡特警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而这一点更加明确地体现在最不起眼的日常工作中。 走在闹市区和人流集中区域,经常会看到武装巡逻队的身影,规模不大:一辆车,两名民警,两名协警,构成“处突维稳最小单元”。 “最小单元”是否足以应对发生在城市街头的突发状况? 尽管只有一辆车,但车上的装备一应俱全:警用腰叉、腿叉、警棍、盾牌、电击手套等,用于在特定情况下控制犯罪嫌疑人;阻车路障、破拆工具等也是标准配备。 同时,每辆巡逻车都配有车载台、移动警务终端和3G视音频信息无线传输系统,可以在市局指挥系统上实时显示车辆、人员定位信息。 四名警力各司其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配七九微冲的民警主要承担警戒任务,配短枪的民警则会上前对嫌疑人进行盘问,两名协警则起到配合作用。 为发挥“最小单元”的战斗力,在日常的训练中,采取的也是针对性的战术训练,全面提升“人装合一”效能。 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区已设置常态化巡区21个,在其他7个县市区及直属分局设置常态化巡区19个,处于一线的“最小单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