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25日,上海崇明岛团结沙渔港的一名渔户展示当日捕获的刀鱼。目前,在上海市场上,2两以上的正宗长江刀鱼已经卖到6000元左右一斤,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
 |
3月25日,两艘渔船在长江口作业。
|
原本只是寻常物,如今“炒”翻天,也吵翻天。 上周打电话给江阴的“老法师”,他说看不懂了,“海刀”价格一天一个样,前天1000多元一斤,昨天2000多元,今天4000多元。 南通城里最有名的刀鱼馆子,总厨薛正彪入行16年,他说是“最后的疯狂”,来的食客都要点刀鱼,听说刀鱼今年可能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一吃或是“记忆的味道”。 也有人不服,说是“炒作”,菜市场角落里“刀鱼”50元一斤,有的是。立马有人跳出来说“外行”,那是小“湖刀”,杂鱼不值钱,刀鱼馄饨用的馅就是这个。啊!有人惊呼,那上次吃刀鱼馄饨,人家论个卖,岂不是暴利? 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正是懂行的吃客预约刀鱼的时候。识货的餐馆老板们一直盯着,可长江的无锡、镇江段,捕上来的“江刀”少之又少,偶尔有消息“上来一条”,立马被“天价”收购。有人感慨,想那小时候,刀鱼几角钱一斤,捕上来喂猫吃,现在最高价已经卖到8000多元一斤。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专家又说,刀鱼规模化养殖技术已突破。2014年9月,上海曾将10万尾人工繁育的刀鱼苗种放流长江。刀鱼灭种之灾不存在了? 大家关心的,都是这最后的“江刀”。 一条“江刀”没捕到 3月中旬,江阴、靖江盛传“江刀”上来了。 附近的餐馆老板、贩子还有渔民们纷纷给“老法师”郑金良发来图片,问这是不是真“江刀”。他们焦急问询的背后,是众多预约的食客。上来就收,不论高价。 水产工程师、养殖大户郑金良一一否认。他的判断是:直到上周五,江阴段一条刀鱼都没有。 稀缺至此。 照前两年的经验,3月15日左右江阴段应该能捕上刀鱼了;可今年,非比寻常地晚。 照老习惯,上海等地的老食客们已经摸上门,点名要“江刀”。实在没有怎么办?来都来了,那就“海刀”吧。 于是“海刀”的价格,前两周起起伏伏,翻倍着涨。在长江边土生土长的郑金良,和刀鱼打了数十年的交道,实在看不懂。 相熟的老食客来,说刚在别家餐馆吃了正宗的“江刀”,美味级别天上人间。郑金良摇头,“江刀”没上来呢,都是“海刀”。老食客一听就要去找店家闹,2000多元一斤还卖我“海刀”?郑金良赶紧拦下相劝:餐馆老板也未必识货,而且人家没宰你,“海刀”价格也上去了。 唉!因为刀鱼逐年稀缺,普通人家“一年吃一趟”都是奢侈,早不懂行情了。 郑金良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苏的长江沿岸,“江刀”多到没人要,清明前卖到3角钱一斤,清明后只要1角多,便宜的几分钱。虽然当年的捕捞水平不行,一对夫妻,一条小船,一张小网。 数位江阴、靖江、扬州等地的80后青年跟记者回忆了类似场景,小时候清明前吃刀鱼,乃是家常便饭。南通的厨师薛正彪出生在渔民家庭,小时候看着父亲用“江刀”喂猫。 可能是污染,也可能是气候变化,还可能是海洋里出了问题,刀鱼洄游时间越来越晚。老早的时候,春节后江阴人就吃上“江刀”了,最早年夜饭桌上就能有。后来渔汛逐年推迟,这几年竟推迟到了3月底,一上来就卖好几千元一斤,在郑金良手上最贵行情卖过8000元一斤。 “海刀”“湖刀”也金贵 变化是从2001年左右开始的。“江刀”逐年变少,吃客越来越多,清明前的价格涨到大约一千多元一斤,普通人偶尔一吃,也吃得起。因为利益,曾乏人问津的“海刀”和“湖刀”混了进来。 刀鱼很奇妙,冬天在海里吃饱积攒能量,春天开始逆着长江往上游,到安徽、湖北等地的湖泊中产卵,小鱼又顺着长江出海,到海里成长,周而复始。沿长江逆流而上时被捕获,是为“江刀”,而苏州、无锡、常州这一段,正是刀鱼最肥美的,在海里囤积的脂肪正厚,是欲产卵而未产之时。 “海刀”完全是另一回事,是在海里并不洄游的刀鱼群体;“湖刀”则更不同,是一部分刀鱼在洄游到长江中下游湖泊之后,定居下来,不再往海里去的群体。 “老法师”一看就能分出来———“江刀”厚实有肉,“海刀”头大体薄,“湖刀”眼大体短,仅“江刀”有传说中的“清明前鱼骨软如绵”。 多位食客和“老法师”说得啧啧作响———“江刀”肉如豆腐,入口即化,筷子在鱼肉上一划,就如划过面粉,一条印子;而那“湖海”的刀鱼,筷子一划,能翻起一块块的肉来。 曾经,“江海湖”区分得很清楚———味道大不同,“江刀”吃不完,“海刀”没人抓,“湖刀”没意思。 但“江刀”日渐稀少,“湖海”就混进来以次充好。2001年左右,“江刀”大约卖1000多元一斤,“海刀”只卖四五十元;于是有人从浙江沿海运来“海刀”,到江阴当“江刀”卖。“海刀”的价格逐年提高,2007年时“江刀”卖两千多元一斤,“海刀”卖1500元,依旧有人进货,有利润;近几年,“江刀”一鱼难求,“海刀”渐成主流,今年竟卖到四千多元一斤。 亲戚“湖刀”也金贵起来。“湖刀”不仅在安徽、湖北的湖泊,在江阴等地市场上也有,从前是没人抓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个体户图“好玩”,从通长江的池塘里抓到市场上卖,多是小小一筐,小小的鱼,几钱、半两的都有,卖不出价格。如今,“湖刀”的价格也跟着往上走,偶尔湖里捕到正儿八经的二两以上“湖刀”,也能卖到两三千元一斤。 “老法师”有时也没办法,熟客朋友已经开车来了,“江刀”没有,就吃一年四季都有的“海刀”,再没有,就搞点小“湖刀”吃。 “江海湖”,已混为一谈。 市场越来越看不懂 需求催生市场,刀鱼有价有市,可波动极大。 清明是节点。一位专做江鲜的餐馆老板回忆,2000年左右,清明前刀鱼能卖一两千元一斤,清明一过,立马跌到几十元,没人来吃了。 产量是关键。2007年之后,“江刀”产量锐减,江岸数百里,有时一天捕上来的“江刀”,居然能按条计。产量直接影响价格,鱼多则跌,鱼少则涨,一天一个样,有时清晨和晚上的价格波动,能有每斤两三千元之多。于是颇有些刀鱼贩子,干活像是期货操盘手,惊心动魄,大跌大涨。 行话说“百里看刀鱼”,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南通,到江阴、靖江,再到宁镇扬,几乎每隔一百里,刀鱼的品质、口感都有差别,入海口处近似“海刀”,过了南京则越游越瘦,仿佛“湖刀”,等过了马鞍山芜湖一带,刀鱼就太瘦“没意思”了。因此,无锡、泰州长江段的刀鱼,被认为最“适中”,价格和前后两端的差别也大。 可刀鱼越来越少,波动逐年剧烈,市场越来越“看不懂”——— 郑金良也开餐馆,据他观察,正宗的“江刀”,已经是“有钱人”专属。可还是有懂经的老食客,尤其上海人,比如,去年有一大家子六七人,踩准那清明前价格将跌不跌的节点,过来享受一番,连小孩一起一人一条,花上万把元钱。细问他们,人均年收入大约十几万元;问他们怎么舍得?对方答:一年一趟,终归要吃的。 而更多的普通食客,转向了刀鱼馄饨———刀鱼金贵,刀鱼馄饨也贵。贵到论颗卖,便宜的几元钱,贵的竟要几十元一颗。 然而,记者从餐馆内部打听到,刀鱼馄饨成本很低。除非有特殊要求,刀鱼馄饨馅料用的必是小“湖刀”,也有人称之为“毛刀”,鱼价不过30元到50元一斤,剔出鱼肉,一比一拌上肥肉,加韭菜姜汁,一斤馅料成本不超过50元。“很多网店有售,直销上海。”郑金良说,几乎不再可能,有人会用正宗“江刀”做馄饨。 薛正彪工作的餐馆,这几个周末拥进来的多是上海人。一份刀鱼馄饨32颗,卖120元,价格还算厚道,几乎桌桌必点。 去年11月,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文,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原因是:“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名录》已不能适应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调整方案中,刀鱼名列其中,若获通过,捕捞野生刀鱼将违法,吃刀鱼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渔民感慨刀鱼极少 今年刀鱼还在捕。 各地渔业部门还是按照往年政策,发下了“刀鱼特许捕捞许可证”,跟着刀鱼逆流而上的时间,依次开捕。长江沿岸的开捕时间一排,简直就是对刀鱼的追捕。 渔民不多了。多地政府已经给出安置费,让渔民上岸,每年还发放各类渔业补贴。江阴渔民已不过十来户。当地熟悉渔业部门的知情人告诉记者,《名录》收录刀鱼并不难,可后续安置长江渔民的压力挺大。 有老渔民跟记者诉苦———渔船出去,起早贪黑,人工和柴油都贵。长江里鱼不多了,草鱼、鳊鱼、鲫鱼都卖不出价格,捕了也没用,一年到头,能赚钱的,只有刀鱼和螃蟹。 “江刀”极少了。前些年渔汛还分“大小年”,这几年,年年是小年。上周末,记者离开无锡,才听说对岸靖江捕上来一条。此前从崇明和启东等地打听,渔获也很少。 渔民们感慨,怎么刀鱼就这么少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江生态污染脱不了干系,知情人说了个细节:有鱼贩子把养鱼池里的鱼捞进水桶,再往桶里洒些柴油,购鱼者来挑鱼,偏就看中这气味浓重的“柴油鱼”,因为有“长江野生的味道”。记者听了,哭笑不得。 滥捕也是原因之一。郑金良和渔民们都忍不住谈到前些年,长江上曾出现过“天罗地网”,除了航道之外,一张大网从江底拉到江面,每隔一段便有一张。2002年,郑金良亲眼看到,一次收网至少几百斤刀鱼。 更关键的因素,也许是安徽、湖北等地的不少湿地湖泊,如今都建了防汛堤,刀鱼的传统产卵地被破坏———这是上海海洋大学教师何为的亲眼所见。前些年,他为了研究刀鱼养殖,跑了好些地方,但是,“防汛重要还是保护产卵地重要?”何为反问,记者哑然。 至于气候变化,则是一个更难说清的原因。 人工养殖技术突破 “江刀”命该绝?难道注定要绝,就像长江里的鲥鱼,功能性灭绝? 记者带着沮丧,准备离开郑金良的河豚养殖场,顺口一问:刀鱼能养殖吗?郑金良说能啊! 据了解,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刀鱼繁殖技术已经有所突破。 记者找到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副主任徐钢春,听他一说,更有戏了——— 刀鱼的运输难题,因为一次偶然事故而解决:原本怕它们缺氧,加大供氧量,可尝试下来,几个小时必死;一次从江阴运泰州,到了一看,鱼都翻起来了,运货司机想想算了,干脆把制氧机关了回家去,反而有小刀鱼活了下来。后来分析,还是刀鱼性子太烈,它们会因为受氧气管不断冒气泡的刺激,不停地撞击鱼缸壁而死。 徐钢春介绍,“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还有,来自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的消息,该中心已成功养殖第三代刀鱼。已经有一些养殖户,从这些科研院所购买刀鱼受精卵和刀鱼苗,并养殖成功,虽然产量不高,但以现在的刀鱼高价,够赚了。 看来,“江刀”是保住了? 徐钢春点点头,因为养殖技术的突破,刀鱼从物种上被保存下来了。但是,长江生态保护和刀鱼禁捕依然必要且刻不容缓———通俗地讲,若“江刀”在人工养殖池里养了数十年之后,定会适应环境,而变成“湖刀”;因此,必须间隔几年就要“灌江纳苗”,来更新野刀鱼苗。而为了保证能从长江里纳到刀鱼苗,则需要每年大规模地放流刀鱼。 放流刀鱼的事,近几年一直在做,据新华社2014年报道,上海放流10万尾人工繁育刀鱼。“坚持放流七八年,加上禁捕和生态保护,‘江刀’一定会回来的。”徐钢春说。 据《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