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刘慈欣就火了。 这位标准的理工男,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摘取了“雨果奖”,“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奖”,这无疑让很多文科男汗颜。至此,中国科幻在历经100多年的耕耘后,走上了世界科幻文坛之巅。 实际上,刘慈欣并不是一位全职作家。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如果加班,那么晚上就写不成。平常,他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女儿,生活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3月25日,刘慈欣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刘慈欣。 人工智能,再思考 人类最后的“壁垒”是什么? 人类与机器的对决,曾经是刘慈欣严肃思考的问题。前段时间,一场围棋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的话题瞬间火爆起来。 “人类真正的优势可能就在于我们的想象力。”他说的一句略显拗口的话却颇有哲理:“想象力的作用,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远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 然而,最近在日本的一个文学奖评比中,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小说作品入围初审,评委意见“情节无破绽”。写作这个充满创造力的职业,也有可能被人工智能代劳,刘慈欣对此并不意外。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研发了一款软件“电子诗人”,可以用词库和语法库自动“创作”生成诗歌。 这款软件至今还能在网上下载,有人用其写诗,自动生成了五段共计五十行的现代诗,冠以标题“我用刘慈欣的电子诗人软件写的诗”,在文艺青年聚集的网站炫耀。任意摘录几句:“我面对着惊恐的天使和实心的大衣,虎头鲨和花和鸡尾酒和三角洲还有平方和都在思恋,超新星曾经是充满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旁,我氧化着……”后面网友留言,是一串“不明觉厉”。 人类在想象力方面的优势是否明显?他对此并不乐观,认为机器文明总有一天也会在想象力上战胜人类。作为一个作家,他希望发展科幻小说,以加强人类最后的优势。“如果想象力的优势尽失,那人类最后的壁垒是什么?”刘慈欣沉默了几秒,语气沉重地回答:“可能我之前说得不严谨吧,这个问题我正在重新思考,但还没想出答案。” 得奖很冷静 对外星人却有危机感 科幻迷热切期待刘慈欣的电影《三体》,但他本人却非常冷静。刘慈欣透露,最密集的时候,他平均一天看一部科幻电影,“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我都看过。”刘慈欣说,现在的科幻电影越来越注重特效,但特效过多会削弱故事性。 对很多事情保持淡定的刘慈欣,绝不缺乏自己的危机感。在科幻迷的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事儿:一位官员曾经找到刘慈欣谈科幻,两人交流到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我们是否有防御应急机制问题等等,两人讨论得很严肃。 这件事或许会被一些人视为“段子”,但了解刘慈欣的人都相信,这是来自刘慈欣的真切危机感。刘慈欣说,这种深刻的危机感,很多科幻作家都有,“它是随着人生经验,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的积累,慢慢地,越来越明显地产生出的。” 对自己要求高 “科幻越来越难写了” 很多人关心《三体》之后,刘慈欣什么时候写下一部长篇,刘慈欣的回答是“还在构思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透露一个细节:他写科幻小说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提笔之前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刘慈欣认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幻小说越来越难写了,“你必须描写出一个仍然让大家感到震撼的奇迹才行。现在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部手机全搞定,甚至还能跟全球通话。可我们觉得它神奇吗?不。这就很要命。这对科幻文学的打击———是致命的。” 据《华西都市报》
|